教案模板

5U文學網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

| 發(fā)昌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guī)淼呐郎交⒌哪_教學設計教案7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11個生字,正確讀寫“重疊、空隙、觸角、痕跡”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4、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5、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課前準備:

課前發(fā)動學生通過上網等方式搜集有關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植物資源”交流,導入新課。

1、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資源”,介紹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老師重點把握學生發(fā)言中有關爬山虎的信息來導入。)

2、導入:是?。∨郎交⑴c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許多特別的地方。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近大作家葉圣陶爺爺的《爬山虎的腳》,去領略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二、初讀感知,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a、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b、文章主要寫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內容?)

2、讀后交流:(老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從文章敘述的內容中體會到寫文章要按一定的順序寫,才能做到條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葉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腳。

三、品賞葉子的美。

1、自讀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卻帶給了我們許多美妙的感受,讀一讀,說一說,爬山虎的葉子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

2、讀有關語句,說說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葉子的美。

a: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美:顏色美:嫩紅——嫩綠。

b:長大了的葉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引導學生體會“新鮮”、“均勻”等詞的準確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獨到之處。)

句子二: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

(引導學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體會“漾”字的妙處。)

4、出示掛圖,或網上搜集的圖片(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美讀第二自然段。

5、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方法。

(通過對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動態(tài)、靜態(tài)的描寫,其中“動態(tài)、靜態(tài)”讓學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師不必祥析。)

6、美讀第二自然段,深入領會作者的寫法。

7、指導背誦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學生看圖回答: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葉子的?

2、背誦第二段。

3、導入:爬山虎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卻不以爬山虎的葉子為題,而是以爬山虎的腳作為題目,那么爬山虎的腳又有什么更特別、更吸引我們的嗎?

二、研讀第3、4、5自然段,交流體會。

1、默讀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的獨到之處?

2、匯報交流。

▲: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很獨特。

a::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爬山虎腳的樣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p>

(引導學生發(fā)現作者是從位置、數量、形狀、顏色上來具體描寫的。運用比喻句顯得更生動、形象。)

c:指導朗讀這個句子,加深體會。

▲: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a::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動作的詞句。(動詞:觸、變成、巴住、拉、貼)

b:想一想,畫一畫,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這樣”是指什么?學生復述自己畫的句子。

“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到什么?(引導學生體會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爬山虎的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莖。

b:抓住詞語“相當、要是、休想”來體會爬山虎的巴墻的牢固。

c:指導朗讀。

3、小結,并全班感情朗讀第3、4、5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腳的神奇。

三、回歸整體,體會寫法。

1、感情朗讀全文,加深體會。

2、交流歸納寫法。

a:能夠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懷著喜愛之情觀察,觀察地非常深入。

四、積累運用,提升語言。

1、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優(yōu)美的詞句。

2、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爬植物(如:葡萄、牽?;ǖ龋?,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板書設計: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合觀察發(fā)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教學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

1、創(chuàng)設審美情景,以為主導地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2、教學設計分為四個大的環(huán)節(jié):

創(chuàng)設情景,審美欣賞—細致觀察,建構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為主,而后兩個環(huán)節(jié)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為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審美欣賞

1、啟發(fā)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2、讀課文,重點讀一讀第三、第四兩個自然段,體會一下爬山虎與爬山虎的腳有些什么特點?

3、教師演示,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匯,并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钡膭討B(tài)藝術。

4、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

二、細致觀察,建構新知

1、熟讀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2、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yǎng)口語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4、邊讀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tài)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三、反饋操作,強化認知

1、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穡?

2、利用和教學交互網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據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4、最后用自己的話重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5、細致觀察爬山虎的腳長成的動畫。

四、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1、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墻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

3、在找到這些詞,并在課件上將這些動詞拖至交互區(qū),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4、分別用鼠標點擊這些動詞,看一看與此相關的描述爬山虎的腳的相應動畫。

5、對照畫面,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觀看一遍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完整動畫。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位置。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合觀察發(fā)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5、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讀課題,認識“虎”。

一、學習過程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腳?自由朗讀。

2、精讀重點段,抓訓練項目過關。

3、學習寫腳的樣子:

(第三自然段)

⑴ 自讀描寫“腳的樣子”部分。

⑵ 小組合作,分別找出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句并劃下來。

⑶ 抽生讀。

⑷ 出示實物練習說。

⑸ 演示并指導背誦。

⑹ 總結。

4、學第四五自然段:

齊讀后小組合作找出與“爬山虎”有關的動詞。

抽生讀,板書,觸、變、巴、拉、貼。

上臺演示,生評議,師引導,體會動詞表達的準確性。

演示。指導朗讀、背誦。

齊讀“腳的變化”部分.并說說有哪些變化.

5、總結:

3~5自然段分別講什么?完整說說,圍繞腳先講什么?又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演示“葉子”部分,看后談感受,指導朗讀。

二、全文總結

三、拓展

選你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介紹它的特點。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具體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過程:

一、板題、讀題: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葉圣陶)。

二、檢查上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

1、上課前先檢測一下同學們對于生字的掌握情況。

(聽寫:重疊、均勻、逐漸、觸角)。

2、 背誦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齊背)

三、新授:

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背誦,讓老師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葉子的美,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著密切聯(lián)系,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詳細的描寫了爬山虎的腳。這節(jié)課我們隨著葉圣陶爸爸一起去學習寫“腳”的部分。

1、出示問題、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想一想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把你喜歡的部分讀一讀。指名回答。(板書:位置、形狀、顏色;爬;觸著墻,沒觸著墻)

2、學習第三自然段

那書上是怎樣介紹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呢?請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1)指名讀

(2)出示課件填一填

(3)我們已經對爬山虎的腳有所了解了,根據文中所描寫的,現在請你試著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好,指一名同學上臺畫;

(4)評一評,是否畫得準確(出示課件,師引導學生體會“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描寫得生動具體)。

(5)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寫得非常細致,那么為什么作者會寫得細致呢?因為他……(生答后板書:仔細觀察),你從本段的哪個詞語看出來的呢?(抓“注意”一詞)

(6)讓我們一起細致、認真地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吧

小結:因為作者仔細觀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生動。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課文中哪一段告訴了我們?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學習(出示課件):

A、指名讀合作學習要求

B、合作學習

C、反饋

(2)抓住“巴”字(老師請一名同學上臺,老師演示“巴”這一動作,請一名同學說出“巴”的感受),結合第四、五自然段,你還從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體會到爬山虎的腳就緊緊地“巴”在墻上的。

(3)同學們,你們看過壁虎爬墻嗎?大家學了文,又觀察了爬山虎,能說說壁虎爬墻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據學生回答,回歸第二段“葉尖一順兒朝下……好看得很。”再問:課后思考題(金話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齊讀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啟發(fā)?

五、作業(yè)

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課后去觀察葡萄、絲瓜、冬瓜等并試著去寫一寫。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xù)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于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為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并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并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并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布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后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墻的,然后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系。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并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獲。為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借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借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并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xù)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xù)觀察是一種好習慣,并能有意識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墻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么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圣陶爺爺卻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

(2)那葉圣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采用自愿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后,老師要立刻糾錯,并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才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圣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為什么?(生:因為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咱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么?可在課文旁邊做批注。(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注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著: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里?(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墻的時候變成了什么樣子呢?誰能聯(lián)系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圣陶爺爺觀察多么仔細,描寫多么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么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咱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么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么細,都被葉圣陶爺爺發(fā)現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發(fā)現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圣陶爺爺因為經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么細致。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才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咱們一起試著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為什么?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墻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墻上,對莖才產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么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墻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里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為什么?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著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愿意背給大家聽?)

(3)咱們一齊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嗎?葉圣陶爺爺還發(fā)現了爬山虎腳的秘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么秘密?(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墻上。)(板書:變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闭f明了什么?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fā)現,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的變化。那葉圣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xù)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

(1)觀察要細致,要連續(xù)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圣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為什么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么關系呢?咱們下節(jié)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yè)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甚至有什么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5 爬山虎的腳

腳 位置、形狀、顏色

爬:觸--→巴--→拉--→貼

變化:萎了 牢固

自我評析: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 在讀中培養(yǎng)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美景,激發(fā)情感。在課始,為了激發(fā)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體會新詞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過程預設】:

一、揭題,感知

01、揭題,讀題。學習“虎”的筆順。

02、直觀感知爬山虎。課件顯示圖片,學生欣賞,可以邊欣賞邊說與圖片相關的話。

二、初學,梳理

03、初讀全文,讀準生字的音,體會新詞的意思。

04、讀讀典型的生字和新詞。并交流“疊”的書寫特點。

均勻嫩莖葉柄蛟龍重疊空隙痕跡逐漸

05、說說此時心中的爬山虎。(圖片感知和文本閱讀之后,一定會對爬山虎產生新的感受。)

06、聽或跟錄音朗讀,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07、討論: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三、細究,感悟

08、葉圣陶爺爺是如何經過自己長期細致地觀察,通過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寫,來介紹爬山虎的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09、學習句子:“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隨機討論: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10:學習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隨機討論: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爬山虎葉子還獨特在哪里?)

11、過渡:哦!怪不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12、閱讀了上面這些恰切真實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寫,讓我們對作者葉圣陶爺爺產生了油然的敬意,為什么呢?

13、齊讀第二自然段。

14、試背第二自然段。(機動)

四、作業(yè),延伸

15、作業(yè):在生字本上抄寫生字。

16、實樣觀察爬山虎??梢栽谧约抑車?、居民小區(qū)、公園等地方仔細觀察爬山虎。

五、板書預設

爬山虎的腳

嫩紅嫩綠

爬山虎的葉子綠得新鮮看著舒服

一順朝下鋪得均勻

教后反思

一堂課下來,感覺良好,教學進程和學情呈現與預設基本一致,整堂課充分體現了“簡約而不簡單,淺顯而不淺薄”的教學風格。

就課的“點”而言,從“虎”的書寫筆順和“疊”的書寫結構等,在課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實,扎實而有效。

從課的“線”而言,從“圖片欣賞”到“文本閱讀”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課完滿連貫,一氣呵成,使學生在沒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圍中,量力而習,獲得語文。

從課的“面”而言,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有“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聯(lián)動”,有“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有“有聲的讀”,有“無聲的思”,使“課堂場景”和“語文場景”融會貫通,聯(lián)勢推進。

唯一遺憾的是,也許由于作者對課文結構的故意布排,在“葉、腳、爬”三塊內容的描寫中,后兩塊內容文句交互,沒有明顯的邊緣痕跡,所以在梳理課文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學生思維受阻,險些進入“冰河時代”。早知如此,這一個微格棄之也不可惜,因為“一課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教案篇7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種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葉子、腳)我們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顏色好看、排列整齊),爬山虎的腳究竟有什么特點,咱們大家一起到課文中找一找,好嗎?

二、研讀課文,品味爬山虎的腳的位置,特點

1、通過第一節(jié)課的學習,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呢?它長什么樣子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2、請生回答,預設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保ê喒P畫板書)同學們說這爬山虎腳的位置和形狀,老師來畫一畫。

男女生分讀:結合圖片,腦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腳,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大家見過蝸牛的觸角嗎?仔細觀察過蝸牛的觸角嗎?今天我特意帶來一只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課件出示圖)這是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非常生動形象??吹轿伵5挠|角,說說你的感受。

預設生:蝸牛的觸角給我的感覺有點滑,很有光澤,特別細,長得很漂亮。

4、同學們找得很仔細,如同蝸牛觸角般的細絲,作者葉圣陶爺爺是怎么發(fā)現的?預設學生回答“仔細觀察”,師繼續(xù)追問:你本自然段中從哪一個詞語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腳,所以才會把這么可愛的“腳”分享給同學們。

三、研讀課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觀察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請同學們繼續(xù)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腳如何向上爬的語句?圈出相關的動詞。

2、請生回答:“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保ê喒P畫板書)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細絲變成了小圓片,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得彎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關動詞,你可以圈出來了嗎?

3、如果把“巴”換成“挨”字可以嗎?當然不可以,“巴”字說明爬山虎貼在墻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可以嗎?“一步一步”是指雙腳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向上爬,再長出一只腳,再巴住墻,這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換。

4、同學們,了解過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請大家借助你的雙手,一只手臂扮演墻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腳,同桌兩個人互相來演一演吧!請同學示范演。

5、帶動作齊讀:請同學們帶著動作一起讀一讀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葉圣陶爺爺仍然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樣向上爬的?從文哪一個詞語直接告訴了我們?“仔細看”這一個詞語體現作者觀察認真,仔細。

四、爬山虎與墻的關系

師: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如果沒有觸到墻呢?會怎么樣?

課文第5自然段。這說明爬山虎與墻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爬山虎依賴墻壁。

無論是爬山虎的葉子、腳還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觀察爬山虎特別仔細,那他是采用了那種觀察的方式呢?板書(連續(xù)觀察),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哪些表示他連續(xù)觀察的詞語呢?

預設生找出:不幾天、以前、今年、原先、現在……

五、練筆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怎么爬?它與墻的關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讓你來自述一下自己,你會如何去說呢?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寫“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長在……

2、我爬的時候,腳先……再……

3、我與墻……

六、升華

因為爬山虎有了腳它才能不斷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堅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人也應該這樣。你喜歡它嗎!當然,我們也要學習葉圣陶爺爺善于觀察的特點,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18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