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

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

| 國渝

語文教學要貫徹終身教育思想,把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放到重要地位。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1

教學目的:

1.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2.借助文中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3、擬清全文結構,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簡明的要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一、知識儲備

A.解說詞的特點

本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jù)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nèi)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發(fā)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fā)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lián),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說明順序

課文是電視片的解說詞,所以具有一定的視覺性,隨著攝影鏡頭由大的尺度空間到小尺度空間,緩緩推進。就我們的閱讀來說,課文已經(jīng)脫離了電視視覺畫面(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如“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了我們的后院”等介紹性詞語),獨立成篇,從說明順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間順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作者認為“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課文說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是統(tǒng)一的。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于: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表現(xiàn)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叭祟惖奈磥砣Q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C.基礎知識

完成德陽《導學與探究》以下內(nèi)容:

1.自學“預習提示”1——2內(nèi)容,用筆勾出要點。

2.完成“基礎積累”1——2題,“基礎集訓”1——5題

二、問題探究

主問題:作者扣住“宇宙的邊疆”這一標題,是怎樣通過對浩瀚宇宙的解說來探究“宇宙的邊疆”之“謎”的?

子問題1:在認真閱讀全文基礎上,完成下面問題。

(1)宇宙有邊疆嗎?請結合原文內(nèi)容,說說理由。

(2)本文是怎樣的說明順序來布局謀篇的?這樣的順序有什么好處?請簡要概括。

子問題2:本文開篇三段和結尾兩段有什么特點?

子問題3: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么作者的解說,不沿著人類認識發(fā)展的軌跡進行呢?

子問題4: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子問題5: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子問題6: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子問題7:本文在寫作方法和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在本文找出有關句子,簡要分析。

子問題8:如何寫解說詞呢,寫解說詞又要注意哪些內(nèi)容呢?

三、課文小結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解說詞也屬于說明文的文體范疇。

學習要注意其特點:解說詞要根據(jù)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指向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關鍵,即使必要的拓展性內(nèi)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

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與要求】

1、學習本文用事實作根據(jù)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了解議論文中議論和記敘的關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

4、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預習】

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背景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的文學家。年少時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參與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權貴嫉妒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后轉為梁懷王太傅。終因懷才不遇,年僅33歲就抑郁而死,司馬遷寫《屈原賈生列傳》。

背景:

1、戰(zhàn)國末期與社會歷史概況:

戰(zhàn)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先后進行改革。魏,李悝的變法;楚,吳起的變法;韓,申不害的變法;秦,商鞅變法。

秦過逐漸強大,于前221年滅齊,統(tǒng)一天下。施用嚴刑苛法,橫征暴斂,大興土木,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2、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況:

西漢初年,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楚漢戰(zhàn)爭500多年的戰(zhàn)爭,社會經(jīng)濟受到極大的破壞。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而主張實行“仁政”的,給百姓以休養(yǎng)的機會,以求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

二、破題

“過秦”即言秦之過,是指責秦的過失的一篇政論文。

三、分析課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寫秦孝公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國策及秦開始強盛。

對內(nèi):商鞅變法,發(fā)展生產(chǎn),擴充軍備。

對外:實行“連橫”,各個擊破。

第二段:寫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業(yè)。

第一層:寫三代秦君的功業(yè)。

第二層:寫列國合力對付秦國。

第三層:九國兵敗,臣服于秦。運用對比,反寸秦國的強大。

第四層:一筆帶過孝文王和莊襄王,過度到下文。

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3、4、5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1、請同學朗讀第三段:

第三段: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即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第一層:寫秦始皇的“攻勢”。

詳細鋪敘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至高無上的皇權,并正面鋪敘中現(xiàn)出__的“魔影”,為下文的“仁義不施”埋下伏筆。

第二層:寫秦始皇的“守勢”。

實行愚民政策,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運用排比和夸張手法,展秦盛極一時的氣勢,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滅亡。

第四段:寫陳勝起義的情況和秦的結果。

極力詳述陳涉出身低微,起義倉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鈍--平凡之極。

“然”字一轉,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視,正因為人們恨秦,故仁義不施而使整個天下都是秦的敵人,終使秦王朝的守勢狼狽不堪,為主題的昭彰作了鋪墊。

第五段: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得出結論。

第一層:指出秦的天下并沒有縮小(呼應開頭)。

第二層:將陳涉的實力和九國對比,呼應3、4段,設問導出結論,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張,即:提倡仁政,反對__。

第三層:將陳涉與秦國實力對比,得出結論“仁義之不施……”。

三、歸納

1、對比手法的運用:

⑴秦國與九國實力的對比;

⑵秦國與秦朝的實力的對比;

⑶陳涉與九國的實力的對比;

⑷陳涉與秦朝的實力的對比。

2、本文是史論,敘多于議,形象議論法。

3、語言生動形象:

⑴華麗的詞藻;

⑵鋪排的氣勢;

⑶排比的運用。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本課《課課練》。

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Ⅰ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Ⅱ根據(jù)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說“木葉”》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㈠導入:

唐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用樹葉、落葉,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qū)別呢?

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板書課題)

㈡分析文章,引出詩歌語言特質:

⒈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學生興趣頓起,紛紛回答“樹”)

同學說那是樹,我說那是木,可以嗎?

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qū)別。樹木樹木,樹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樹與木無大區(qū)別,為何我們的同學卻稱之為樹,鮮有稱之為木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有同學能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嗎?

樹:枝繁葉茂,青翠蔥蘢,蓬蓬松松

木:木頭木板,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

⒊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

木:落光了葉子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lián)想到了落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齊讀這一段)

總結: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lián)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qū)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對于這個現(xiàn)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fā)現(xiàn)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找找課文中古人用木葉寫清秋的詩句。

接下來我們看看“樹葉”與“木葉”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們介紹的,你能否找到理論依據(jù)呢?(見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空闊

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飽滿

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疏朗微黃

樹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繁潤綠色

總結:不同暗示性的字進入詩歌,往往產(chǎn)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

⒍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澳救~”更能體現(xiàn)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

㈢遷移

1.經(jīng)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xiàn)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xiàn)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guī)。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匆韵氯自伱吩姡?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三詩,力求通過語言聲音來表達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字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詠梅

__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較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

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fā)現(xiàn)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

以上三首詩雖都是詠梅,但是表達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導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但是柳樹不單單有送別含義,還有一些暗示性的含義.如:…….(插入課件,給學生作練習)

總結全文: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學習了詩歌的語言特點,然而這對于優(yōu)美的古典詩歌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古典詩歌那蒙娜麗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對我們?nèi)绾晤I略詩歌的微妙之處有所啟發(fā)。

不僅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許多暗示性的東西。比如紅色暗示熱情奔放,興奮,喜慶。

綠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愛情......

學生舉例子。

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4

一、設計思想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對后世文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莊子的散文,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寓言。《逍遙游》大量地運用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動的想象中。因此學習本文應以此為突破口。同時,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聯(lián)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這也是學習的一個重點。

閱讀《逍遙游》時,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所以課前安排預習,讓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相關資料,讀通課文。并讓學習小組有選擇地制作課件,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具備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時,多數(shù)學生懂得借助工具書去疏通文字。但總的來說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及對古代文化的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及《逍遙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豐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3.整體感知文言文,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游”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討論。

五、教學重點

1.鑒賞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2、莊子思想、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

六、教學難點

1、對莊子“逍遙游”主旨的理解。

2、鑒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七、教學用時:兩課時

八、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痹娙嗽谧杂傻男膽B(tài)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zhàn)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游》。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識記

鯤(kūn)鵬摶(tuán)齊諧(xié)坳(ào)堂

遷徙(xǐ)北冥(mínɡ)夭閼(è)沮(jǔ)喪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惡(wū)乎待哉

窮發(fā)(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決(xuè)起而飛

數(shù)數(shù)(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現(xiàn)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征一國者(而通“能”)(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fā))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借)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里)

是鳥也(是:這)摶扶搖(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而后乃今陪風(陪:憑)

而后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發(fā)之北(發(fā):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借)

4、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6、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7、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里用得著……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8、文化常識(關于紀日法)

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內(nèi)容。

1、小組討論: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么?

2、學生找出并回答。

明確: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確: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4、朗讀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討論:

(1)蜩與學鳩為什么要笑鯤鵬?

(2)蜩與學鳩笑鯤鵬,作者贊成還是反對呢?為什么?

(3)斥鴳為什么笑鯤鵬呢?作者對斥鴳的“笑”是什么態(tài)度?

(4)宋榮子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呢?作者對宋榮子的態(tài)度又怎樣?

5、老師小結:蜩與學鳩嘲笑鯤鵬是因為它們不理解鯤鵬的遠大志向。對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作者都持否定態(tài)度,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對文中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說是:笑!本文可以說是:莊子“笑”萬物!

6、問:莊子為什么要“笑”萬物呢?

明確: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游”。

7、問: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么?

明確:“至人、神人、圣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四)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課前準備:提示學生從選材、修辭等方面分析,以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看法并匯報成果。

3、師生共同歸納文章的藝術特色。

(1)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夸張描寫,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鴳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shù)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幾則寓言故事,善于發(fā)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嘆為觀止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形象。

(2)探大膽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更主要的表現(xiàn)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鳥的雄偉,那“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說明觀點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大鵬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還有什么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己”“無功”“無名”。

(3)析隱蔽的情感

莊子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沉溺于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醉心于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里。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在虛幻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悶,對人世間的絕望,追求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實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雖然提出“無己”,物我不分,卻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

(五)總結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難怪魯迅先生會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其內(nèi)涵指的又是什么?這種思想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下一節(jié)課我們再來探討。

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分析評價文章的觀點。

教學方法:

1、探究學習法。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2、討論交流法,具體采用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討論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深入發(fā)掘教材文本內(nèi)容,以課文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設計背景:

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進入中學教材已多年,筆者已執(zhí)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課、公開課也聽過不只一節(jié),筆者和其他老師一樣曾經(jīng)追求課堂活躍,古今中外有關咬文嚼字的事例一個接一個,老師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然后要求學生操刀上陣來“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2)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3)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4)原文:昨夜數(shù)枝開改文:昨夜一枝開

老師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在諸多實例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換了文字就同時更換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樣的課堂,拓展延伸確確實實做得非常好,但是這樣浮光掠影,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能否達到教學目的?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年來,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摒棄教材文本資源的發(fā)掘,大搞熱鬧的教學活動的現(xiàn)象,致使語文教學內(nèi)容空泛化,造成語文教學內(nèi)容有效性的喪失。

筆者認為,教學內(nèi)容的確立必須立足于教教材,發(fā)掘教材文本內(nèi)容就是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不能拋開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飯吃”,我們應強調文本的細讀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來說,應以課文為例子,從課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明確了本文除結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第二部分,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lián)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全無新奇的意味。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究郭老改字、李廣射虎、賈島吟詩三個事例,來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這”,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

1、簡介劇本《屈原》嬋娟罵宋玉的相關情節(jié):

屈原被陷害關押,作為其__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興,因為這樣一來,楚國上下之文章就數(shù)他宋玉第一。為此,嬋娟極為氣憤地罵宋玉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2、反復誦讀比較下列兩個句子,看看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些?為什么?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憤怒的時候是如何罵人的?

你這__婦!

你這流氓!

你這魔鬼!

你這畜生!

你這挨千刀的!

4、明確: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澳氵@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闶鞘裁础阒皇遣粠楦械呐袛?,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p>

(二)你支持誰,王若虛還是朱光潛?

1、補充《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2、參照《史記》原文細讀王若虛《史記辨惑》中的觀點、改法以及朱光潛先生的評論,對此你支持誰?你對改前與改后文字還有什么見解嗎?

3、明確: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三)“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1、補充:《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閱讀課文: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其觀點是否成立?

朗讀課文: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番胸襟氣度?!扒谩本惋@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似乎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巴啤笨梢詿o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

明確: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3、聯(lián)系全詩分析,你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這里應作具體的分析,如果“僧”為李凝,則“推”比“敲”好,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無須敲門。如若“僧”為賈島或他人,則“敲”比“推”好。因此關鍵是“誰”敲月下門。

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這首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未遇的尋常小事,《唐詩鑒賞辭典》也持此說,并沒有找到資料表明詩的題目是后人所加,所以題目和除“僧敲月下門”之外的詩的內(nèi)容都是“僧”拜訪友人的詩意最基本的文本根據(jù),這樣“僧”為賈島之說是說得通的。從詩的尾聯(lián)“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來看,敲門者也應是賈島,而不是李凝。

北大教授吳小如先生對這問題的理解頗有見地,他認為“必須有人在月下敲門,才會驚動宿鳥;只有當樹上的鳥有了動靜時,詩人才會知道樹上有鳥在歇宿。而且在這種幽寂環(huán)境中傳來幾下敲門的剝啄聲,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個人走來推門徑入,連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僅宿鳥無法被人發(fā)覺,就連全詩也仿佛有聲電影失去配音一般,顯得毫無機趣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敲”的剝啄比“推”的沉寂更能顯示幽居環(huán)境的寧靜、優(yōu)美和諧,而且這也與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審美取向不謀而合。

附板書設計: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四)趣味改字

1、巧改一字,切合題意

唐代有一個叫齊己的和尚,喜歡和詩人鄭谷酬唱吟詠。一次,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他拿著這首詩請教鄭谷。鄭谷看后,認為“數(shù)枝”的“數(shù)”用得不太好,因為既然已經(jīng)是數(shù)枝了,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為“一枝”,更能切合詩題“早梅”的意思。齊己聽了點頭稱是。

2、巧改一字,切合意境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毙∶梦⑿Φ溃骸昂檬呛昧耍圆粚偕掀??!币慌缘狞S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碧K黃二人不禁撫掌稱妙。試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風怒號”,細柳梅花則不堪一擊,只能是敗柳殘花,而“扶”和“失”字,不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輕風寫得溫柔多情,把月色寫得輕淡如紗。從根本上說,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朦朧的優(yōu)美意境。

(四)作業(yè)設計:

以“‘推’‘敲’再辯”為題寫一篇小議論文。

課后反思:

雖然文本內(nèi)容只是我們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要通過文本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架空文本,喧賓奪主。設計這堂課的目的是試圖通過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通過對三個事例的反復推敲,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明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做到緊扣文本,適度拓展。

一堂課下來,誦讀、改寫、比較,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興致勃勃,積極參與,對文中三個例子有了較深的理解。

滬教版新高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計劃 高中語文教學計劃范文

高中語文邊城教案教學設計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大全

關于高中語文《師說》優(yōu)秀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

組織暑期夏令營策劃方案5篇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經(jīng)典教案5篇

考后反思 考試后反思600字范文

回顧2020展望2021高中生優(yōu)秀作文五篇

最新個人工作總結模板精選5篇

5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