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5U文學網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說課稿 > 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

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

| 國渝

歷史課主要是通過向學生們講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名的戰(zhàn)役、盛世與治世、條款與協(xié)定、歷史上的國家興衰等等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是從小學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學都要學的一門重要課程。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20世紀中國人民經歷的又一次歷史性巨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轉折點,本課是川教版歷史八年級下第三學習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一課,在本主題中是學習的重點,同時在知識的關聯(lián)中上承第二學習主題《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與曲折發(fā)展》,下啟本主題的學習內容:《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內容,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子目關系:《偉大的歷史轉折》共安排了三個子目的學習內容?!叭嗣裨俅芜x擇了鄧小平”、“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三個子目間的關系是:“人民再次選擇了鄧小平”、“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分別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與組織基礎。也是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背景的介紹。

重點難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的會召開及偉大的歷史意義是本課的重點,中共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的歷史背景和意義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的需要和歷史新課標的要求,本課的三維目標分別是:知識與能力方面,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時間、主要內容,了解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鄧小平的再次復出對黨和國家產生的深遠影響,懂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對圖片、影像、歌曲等資源的收集、

整理,培養(yǎng)學生提煉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閱讀、討論、辯論、列表歸納等探究合作形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解問題以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確立求真、務實、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通過一年多的歷史學習,已初步了解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能運用唯物主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在興趣上對歷史與社會普遍感興趣,好奇心強、求知欲望高。在思維方面,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自我探究意識強烈,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記憶方面,對刺激手段多的知識記憶深刻。

三、教法與學法選擇: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歷史新課標中對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追求,歷史教學應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生動性的統(tǒng)一。在轉變學習方式為核心的思想指導下,教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學法”為主,輔與“閱讀法”、“講授法”、“列表法”和現代教學技術的充分利用。學法主要以“探究合作”為主,通過自學辯論、會場模擬等方式,充分調動學

生的主動性。

四、教學設計:

新課引入——時政導入法(2分鐘):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過“唱讀講傳”活動嗎?

生:參加過。

師:會唱紅歌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唱首紅歌,考考大家,好嗎?

生:好!

師:選唱《走進新時代》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歌詞中唱到的“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是誰嗎?是誰“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抉擇又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學習內容——《偉大的歷史轉折》。

設計目的:緊扣時政設置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間接告訴同學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歷史,并懂得從歌曲、圖片等資源中捕捉歷史信息。

新課教學:

(一)閱讀感知——構建網絡(3分鐘)

設計目的: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整體感知本課知識要點。在初步落實本課的知識目標的同時,構建本課知識網絡,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二)圖說歷史——“人民再次選擇了鄧小平”(7分鐘)

用投影儀打出鄧小平的頭像和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鄧小平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復出的?

鄧小平的復出對黨和國家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三)小試牛刀——“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7分鐘)

形式:辯論賽

正方:“兩個凡是”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反方: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結論: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設計目的:通過辯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會查閱資料、收集歷史信息的能力,并將信息用在自己的辯論中,懂得舉證。在明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前提下,懂得這場討論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重新確立黨的實事就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基礎。

(四)情景再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0分鐘)

形式:模擬會場

設計目的:創(chuàng)設會場情景,將“死”的歷史“活”起來,一是將“十一屆三中全會

的內容”用會議報告的形式呈現,二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借會后的討論形式加以分析和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熱情、主動的情緒。進而達到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的有機統(tǒng)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拓展延伸——列表對比為什么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遵義會議都是中國共產黨歷的偉大轉折點。(3分鐘)

結束新課:信息反饋——學生談談本課的收獲,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3分鐘)

五、板書設計:采用要點式板書(略)

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tǒng)后出現的政權分立的時期,本課內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tǒng)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qū)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民族的內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后來的隋唐統(tǒng)一奠定基礎,可以說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確觀念,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的民族關系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初一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欲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 些復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于這些特點,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 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 定: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南北朝的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qū)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yǎng)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的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三)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 不正確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qū)別,限于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歷史觀點來統(tǒng)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 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歷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 、講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學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并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fā)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chuàng)設情境并讓學生通過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絡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lián)系等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用發(fā)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學生聽音樂后,教師設問歷曾經出現過的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現在哪里去了?(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入新課

北方統(tǒng)一和民族融合

由學生閱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鮮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

2、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時間?

3、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4、東漢以來,曾統(tǒng)一過黃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有哪些?

5、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讓學生清楚了解北魏統(tǒng)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遷都洛陽

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銳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問題:

1、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兩個特殊的字眼。你們發(fā)現了嗎?從“必須”中,同學們看到了什么?

3、(課本116頁“動腦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謚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4、如何評價魏孝文帝改革?

拋出問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夠從不同視角對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辨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細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有助于突破重點難點,鞏固所學知識,及時復習,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們,大家好!我的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一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統(tǒng)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chuàng)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課本由隋的統(tǒng)一、開通大運河、開創(chuàng)科舉取士制度、隋朝的滅亡四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隋朝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為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卻又在隋煬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滅亡的過程。

從歷史的發(fā)展邏輯來看,在隋文帝的勵精圖治下,隋朝政治統(tǒng)一集權,經濟繁榮富足。但因為隋煬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業(yè)夢”直接導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為“繁盛一時的隋王朝”。根據教學主題將內容整合成四個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統(tǒng)一、治國的智慧-開皇之治、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七年級學生

從學生知識儲備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對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影響下對隋朝出現偏見與片面的認識。因此,本課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補充相關歷史故事,以建構基礎知識,學生通過故事展開新課學習。

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還不能對歷史事件有全面與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整合三維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展示紀年表與講述兩位帝王的主要事跡,學生了解相關史實,完成歷史時空觀的建立。

2、通過材料展示和分析對比,了解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的背景、內容及其意義

3、通過展示地圖、貼紙的方式,了解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以及概況

4、通過材料展示和問題探究,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大運河,正確認識隋朝滅亡的原因以及歷史教訓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了解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的影響;掌握大運河的概況及意義。重點在于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是本課主線下的突出表現部分。只有正確理解科舉制度及大運河的內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

本課難點為:了解隋朝滅亡的原因及其教訓。難點是理解與領會知識點深層次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本課中需重點攻克部分。學生因為后人評價及影視作品的影響,往往不能客觀評價隋煬帝,以及正確認識隋朝滅亡原因。

五、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提高學生接受程度,我將采用講授法、圖示法、史料分析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教法包含學法,學法體現教法,因此,與教法相對應的學法是觀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教學過程將以遵循“以思維沖突引起學習興趣”、“以故事講述建構基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的三大指導思路?!耙运季S沖突引起學習興趣”,旨在通過調動學生固有思維與歷史現實的矛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耙怨适轮v述建構基礎知識”,通過講述隋文帝發(fā)跡史、兩個皇帝的治國措施、隋煬帝的主要事跡,讓學生擁有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突出本課重點。最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以總結性的開放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和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設計下的教學過程,同組為整體,激發(fā)學習興趣、突出課程重點,攻破教學難點。

1、導入部分:

精彩的導入能吸引學生興趣。

本課以對歷史名人排行榜的思考進行導入,最后揭示隋文帝楊堅最終擊敗了唐宗宋祖等更為熟悉的歷史名人,進入美國學者麥克哈特的排行榜。以此為第一個思維沖突,引出隋文帝建立隋朝的偉大事業(yè)

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統(tǒng)一

先展示歷史紀年表,使學生認識到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以及完成歷史時空觀念的建立。

接著以隋文帝的發(fā)跡故事和伐陳之戰(zhàn)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歷史背景,引出思考題一。再通過對四則材料進行分析,完成思考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3、第二子目:治國的智慧-再造統(tǒng)一

從“開皇之治”這一稱呼的意義出發(fā),讓學生了解隋文帝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較大發(fā)展。據此帶領學生學習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措施。

政治方面的科舉制度是本課重點,我將通過講述王凝之與房玄齡的故事,對比兩種選拔制度,讓學生思考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經濟方面,則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隋初百廢待興的經濟狀況,并結合書本知識簡介隋文帝的經濟措施。

最后通過史料數據,讓學生體會到隋朝經濟的繁榮。

4、第三個子目: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

我將首先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幾乎在修建洛陽城的同時,隋煬帝還要開鑿大運河。引發(fā)學生思考。

接著通過分析一首民謠以及對隋朝疆域圖進行探究,幫助學生梳理開鑿大運河的真實用意。

然后通過自制地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并總結出1+2+3+4+5的口訣,加深學生對大運河概況的理解與記憶。

最后展示古人對大運河正反兩方面的評價,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思考題二,培養(yǎng)學生學會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5、第四個子目: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以“印象隋煬帝”作為引入,展示隋煬帝的“大業(yè)夢”政績,通過后人的刻板印象與歷立體的隋煬帝對比,激發(fā)思維矛盾,引起學生探究熱情。

接著通過三則材料,以“大業(yè)夢”與民不聊生、動蕩再起的社會情況做比較,引出思考題三。并結合史料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

正確認識隋朝滅亡是本課的難點,為了升華同學們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我將以小組討論,探討思考題四。以突破本課難點,培養(yǎng)同學們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最后以隋煬帝戲劇性的下場,結束本次的新課學習。

6、課堂小結

將以中考題目,當堂檢測學習成果

七、板書設計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綱要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題和線索,充分體現條理性和邏輯性。得出“繁盛”、“一時”是隋朝的朝代特征。

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課題:《元朝的統(tǒng)治》

2、本節(jié)課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對明、清乃至后來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jié)課的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分別設置為:

3、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了解蒙古族的興起,識記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統(tǒng)一全國、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地評價元朝統(tǒng)一和文天祥抗元等歷史事件。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從多方提供的歷史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文天祥抗元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元朝統(tǒng)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學習,使學生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

4、重點: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元朝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5、難點:對元朝統(tǒng)一意義的認識與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

二、教法:

根據本節(jié)課的特點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主要采用盤錦三段六步教學模式,三段即:自學、導學、測評階段,六步指:定向示標、自學指導、自學督查、導學釋疑、合作探究和自主測評。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利用自制的簡單課件適當點撥,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相結合,并密切聯(lián)系舊知和現實生活實際。

三、學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插圖和史料,學會感知歷史。引導學生注意前后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2、元朝的統(tǒng)一和行省制度,充分利用《元朝疆域》圖,增強學生的空間地理概念,把握行省制度的三步曲(目的、內容、影響)。民族融合的表現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和記憶習慣,并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的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上課后欣賞一下元世祖的治國風采,接著復習上節(jié)課的知識,這樣很自然地導入本課。然后出示本節(jié)課的自學思考題,鼓勵學生結合思考題自學教材內容,有疑難的地方合作解決。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情,參與他們的討論,解決個別學生的疑難。

(一)、“蒙古的興起”一目,因為不是重點內容,所以只找一名學生結合能反映蒙古人生活的圖片和教材內容,概述蒙古人的生活特點及蒙古社會發(fā)展的原因。

(二)、“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一目,先出示成吉思汗的畫像,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并提出問題:毛主席曾贊譽他為什么?為什么給予他這么高的評價?學生很容易就會答出,接著進一步強調蒙古政權是怎樣建立的,從而師生共同歸納出其主要業(yè)績,肯定其歷史地位。蒙古政權的擴張,我利用《元朝和四大汗國》圖,讓學生感受到當時帝國面積的龐大。

(三)、“元朝統(tǒng)一全國”一目,讓學生結合當時的疆域圖,談談蒙古軍隊是怎樣一步步吞并了周邊的政權,建立了元朝,又是怎樣滅了南宋最終實現了全國的統(tǒng)一,從而理清基本線索,增強直觀性。為了突破難點,我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元朝統(tǒng)一的意義,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文天祥抗元,先出示其畫像,增強感性認識,讓學生講述其抗元事跡并對其進行評價,之后找一名學生有感情地配樂朗誦《過零丁洋》全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進掀起課堂的一個高潮。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一目,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除了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答出行省制度的內容外,還借助《元朝疆域》圖,強調管轄大都及其周圍的機構名稱、管轄我們家鄉(xiāng)的行省,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為了讓學生認清行省制度的影響,我提示學生要加強與當今行政制度的聯(lián)系。元朝對臺灣的管理,在學生回答之后,將管理機構的名稱落實到地圖上,并補充其隸屬于福建省,啟發(fā)學生回顧三國時內地與臺灣往來的史實,以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對西藏的管轄,先讓學生回憶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再轉向元朝時二者之間關系的變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臺灣、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民族融合的表現,師生共同歸納出四個方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元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同時也便于記憶。

最后,由學生小結:10-11課知識整合,在此基礎上,我出示知識結構圖,理順本課線索。為了鞏固本節(jié)課內容,我最后還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非常側重習題的“精”。

五、教學手段:用課件輔助教學,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注意不要喧賓奪主。

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明朝君權的加強》是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的第一課,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本課主要介紹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時期加強君權的措施及明朝經濟發(fā)展的表現。明朝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tài)的轉型時期,它創(chuàng)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經整合的雜亂體制,以及遙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頭,專制皇權進一步膨脹,統(tǒng)治嚴酷,視士大夫若奴仆,專制中央集權高度強化。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掌握好這節(jié)課的內容有利于學習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這一課在明清史占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廢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置錦衣衛(wèi),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經濟發(fā)展狀況;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聯(lián)系以往學過的知識,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設疑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但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八股取士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七年級的學生們好動、好奇,喜歡有趣的歷史故事,理性思維還未完全具備;因此,學習和理解一些事物應從直觀形象入手,這樣才能更易于他們理解和掌握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內容。教學中還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或從他們已有知識積累或生活實際入手,使他們能夠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采用了講述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為輔的綜合教學法。在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fā)式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并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引文、史料、圖片等資料,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分析等方法獲取相關信息。讓學生在活動中討論交流,獲取知識,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思路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設計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積極地調動學生參與其中,能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感受、掌握歷史,并運用歷史,教師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鳳陽花鼓”和“朱元璋畫像”,設問: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為加強君主集權采取了什么措施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落實課標]部分:

(1)采用課件出示明確課標要求,確定所學內容,據此瀏覽本課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知識梳理。小組之內通對答案,教師據學生問題鼓勵別組學生進行釋疑并評價。

(2)多媒體出示元末農民起義示意圖;設問:元末農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元末農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多媒體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況”學生閱讀,依據教材內容回答。教師引導:國家初建,政局不穩(wěn),人心浮動,明太祖將如何鞏固統(tǒng)治,加強君權呢?多媒體出示問題:“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將學生按(中央、地方、軍事、特務)分組并討論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學生討論后一一出示相應內容,最后用自制課件“行政機構改革示意圖”進行歸納,以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講述“錦衣衛(wèi)”部分內容時,采用小故事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3)“八股取士”是本課的難點部分,引導學生回憶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多媒體展示舉子看榜圖;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明朝的科舉考試發(fā)生的變化,教師出示問題:(明朝科舉考試內容、解釋題目、答題格式),學生通過圖示加深印象。組織學生討論:“八股取士的影響”學生分組討論“八股取士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4)關于“明朝經濟的發(fā)展”,課件展示有關明朝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圖片,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小結]部分采用學生嘗試回憶后,課件展示本課知識結構示意圖,給學生明晰的知識結構體系。

六、板書設計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結構式板書;既歸納了本課知識要點,也有助于學生梳理本課歷史的基本線索,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初中歷史課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新學期的目標 新學期新目標作文多篇

初中體育說課稿范文5篇

學生會競選稿范文600字左右

2020小學美術說課稿范文5篇

4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