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5U文學網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說課稿 >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模板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模板

| 康保

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似吣昙墯v史說課稿模板,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模板1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單元第4課,它緊承上一課《盛唐氣象》,從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紹唐朝繁榮的盛況,體現了知識的延續(xù)性,因此它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今天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政策。

二、學情分析

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認識問題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對事物的深入理解與分析。因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yǎng)的方向。

其次,從心理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發(fā)揮這些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課是科學,學好歷史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

最后,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注意力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運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精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見解,勇于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情況。

2.記住與交流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呂、鑒真等。

3.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發(fā)展活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識記《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唐招提寺》、《鑒真坐像》等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同時建立歷史學習的空間感和方位感。

2.通過對對日本遣唐使來華的自主歸納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將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對比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唐朝時中日、中印的良好關系,同時通過對中國先進文化對后衛(wèi)國家的影響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過對鑒真、玄奘的優(yōu)秀品質學習,培養(yǎng)學生為目標而艱苦奮斗、堅持不懈的優(yōu)良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學生的認知能力普遍不強,認識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因而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學法

初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同時他們愛聽歷史故事,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根據這些特點,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等,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他們知識不如讓他們學會學習。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對比分析法等學法,通過靈活運用這些學法,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西游記》入手,提問《西游記》與現實的歷史是否一致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疑導思、講授新課

1.遣唐使來華

提問“什么是遣唐使?他們?yōu)槭裁磿淼街袊奔ぐl(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隨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尋找落實知識點(遣唐使來華目的、次數、人數、代表人物)。最后,引導學生分析日本遣唐使來華的原因及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

2.鑒真東渡

首先,教師講述鑒真生平,引導學生看書找出相應的知識點,并進行歸納總結。接著讓學生觀察《鑒真塑像圖》和《唐招提寺圖》,增強教材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興趣。最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為什么鑒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3.唐與新羅的關系(設問學生邊閱讀邊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讓學生講述他們所知道的《西游記》,以此來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然后向學生講述真實的玄奘西行的故事,并讓他們將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進行比較,找出二者的異同點,讓學生意識到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是有區(qū)別的,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辨別歷史的能力。最后,讓學生畫一幅玄奘西行圖,以此來教會學生將地理知識與歷史學習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

(三)歸納總結、全面提高

首先,老師根據板書設計進行課堂小結,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之后請學生發(fā)言,然后老師點評。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

(四)作業(yè)布置、深化理解

思維拓展:唐朝對外發(fā)展活躍,促進了唐朝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擴大了唐朝的影響,這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什么樣的啟示?對理解今天改革開放政策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

七、板書設計

本節(jié)課采用圖示式板書,以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的內在關系與整體結構有較為直觀的感受,同時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我將不斷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努力!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模板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特點和作用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部編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的第二課內容。《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以及李隆基統(tǒng)治前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tǒng)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fā)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將唐朝的發(fā)展推向頂峰。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yǎng)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掌握開元盛世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貞觀之治唐太宗虛心納諫。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②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fā)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元盛世

「依據」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后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4、教學難點:對武則天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著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fā),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索,發(fā)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二)學法

先教后學,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和思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規(guī)范其不準確的表達,糾正其錯誤的理解。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三、說教學模式

本節(jié)課的主題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主要由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唐建立和發(fā)展)、女皇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開元盛世(鼎盛)。三個子目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通過對三個環(huán)節(jié)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唐朝建立,發(fā)展和走向鼎盛的過程及治理國家的措施。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MV武則天。

一首大氣磅礴,氣勢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無字碑》唱盡武則天一生榮辱心酸,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曾經評價武則天"治宏貞觀,政啟開元’,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出示標題。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的統(tǒng)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局面呢?帶著這兩個問題由此進入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依據」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課堂氣氛。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環(huán)節(jié)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都城?時間?

(2)你知道什么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fā)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閱讀情況并進行指導

3、第一個問題學生易于理解,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需要補充材料加以說明,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三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

材料一:太宗嘗謂公卿曰:“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guī)諫?!睂W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貞觀政要·論求諫》

教師小結:唐太宗善于聽取正確意見,能虛心納諫,并展示諫臣魏征和房謀杜斷。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yōu)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非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唐太宗的治國措施又有哪些?

B、唐太宗的治國措施

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多媒體展示。

教師小結:根據唐太宗的治國措施,我們來看看成效如何?

C、唐太宗的治國成效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p>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tǒng)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xiāng)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薄顿Y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fā)展較快,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稱之為為“貞觀之治”。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體現出唐太宗的治國思想。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看書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課堂;補充史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二:女皇武則天

1、多媒體展示武則天畫像。教師設問:你了解武則天么?

(設計意圖:學生看到畫像結合自己看到的電視劇會從不同方面說出對武則天的了解,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總結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為什么評價武則天的統(tǒng)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情況并指導。學生自己看書能夠回答出主要是因為武則天正確的治國措施。)

3、根據武則天的治國措施,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

一是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4、多媒體展示無字碑及其文字介紹,設問:我們究竟該怎樣來評價她呢?

(設計意圖:分組討論,學生會根據自己看過的電視劇和本節(jié)課學過的知識來評價,但絕大多數孩子會根據自己的好壞來評價,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能客觀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

學生說完,教師小結給出客觀評價——-功大于過。

武則天是中國歷一位女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她在位期間唐朝經濟發(fā)展,國力不斷上升?!罢㈤_元,治宏貞觀”。

但武則天也有不少消極行為。他崇佛教,建寺院,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打擊政敵的過程中也不免濫殺無辜。

教師小結:繼承唐太宗、武則天的業(yè)績,并將其發(fā)展推向頂峰的李隆基,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稱“開元盛世”。

環(huán)節(jié)三:開元盛世

1、多媒體展示唐玄宗簡介。

2、(多媒體展示以下兩則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一: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陜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笨梢姰敃r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yè)繁茂,道路暢通,行旅安全。到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時逾千萬),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6。6億畝。唐朝的版圖,比之于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折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占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中國今日的平均數(1.4畝)。

3、教師設問:根據材料討論開元盛世的表現

答案提示:物美價廉;商業(yè)繁盛;人口增長;耕地面積擴大等。

教師引導:為什么在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出現了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組討論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及結果。

4、多媒體展示開元盛世的原因————-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①政治方面: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②經濟方面:發(fā)展經濟,改革稅制。

③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5、結果:當時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人了鼎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教師補充相關史事:唐玄宗非常注重對官吏的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罷免。有一年他親自主持對縣令的考試,結果有45個縣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職。來加以說明唐玄宗整頓吏治。

教師小結:政治上,唐玄宗特別注意選賢任能,且從基層做起,親自考核新任命的縣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極力主張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佛寺道觀營造,重獎進諫之臣;宋璟主張放寬賦稅、減輕刑罰、選拔人才、官吏稱職。唐玄宗對他們重用為相,致使政治清明。

經濟上,唐玄宗重視農耕、墾荒,大力興修水利。農業(yè)生產大大發(fā)展。(可讓學生背誦杜甫《憶昔》體會一下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社會情景。)

開元時期統(tǒng)治者的各項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上述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史能力,讓學生學會用聯系的方式解答相關的歷史問題,引用古文資料讓教材的說法更有說服力。)

五、教師小結:

李淵建立唐朝,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再到唐玄宗,都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達到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況,使唐朝不僅在中國歷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六、鞏固拓展:歸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主要政績。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歸納,對比能力。)

七、板書設計

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

↓      ↓         ↓      ↓

建立唐朝    發(fā)展      承前啟后    開元盛世

八、說得失

1、教師運用直觀性強的mv與歷史圖片及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旁佐,即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提高學習興趣,又引導學生確立歷史觀。

2、課堂以多種形式,既激活了課堂氛圍,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能力,如mv歌曲《無字碑》渲染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回到古代的感覺;通過欣賞唐太宗與武則天的圖片,對他們的歷史有了感官的了解;相關數據與詩歌的展示,使學生客觀性的了解唐代的繁盛。

3、學生對如何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僅限于主觀,缺乏相關的事實辯證,未用擺事實講道理。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模板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五課《安史之亂與唐朝滅亡》。我將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為了有效組織并實施教學,我對本課內容作出如下分析

該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五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本課通過“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分立”三個子目,講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急轉直下并最終走向滅亡的過程。

從歷史發(fā)展的邏輯來看,安史之亂是盛唐的轉折點,開始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黃巢起義給了唐朝致命一擊,使藩鎮(zhèn)割據逐漸形成。唐朝滅亡后形成五代十國的局面則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的延續(xù)。因此,通過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位為:盛唐的衰亡。根據教學主題,我將本課內容整合為三個子目“盛極而衰”、“衰極而亡”、“亡后格局”。

二、學情分析:

奧蘇伯爾:“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級學生——

從學生的知識狀況看,通過之前學習的積累,他們對唐朝基本概況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統(tǒng)地認識唐朝滅亡的經過及帶來的影響。因而我在授課過程中將以歷史人物為點,時間為線,故事為面的形式并結合多媒體資料將本課內容串聯起來,力求將這一段歷史更直觀系統(tǒng)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另外,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初一學生處于心理學上“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還不能對歷史事件有全面與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在教學中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我把三維目標進行整合,定為以下三點:

1、通過播放視頻和故事講述,學生直觀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歷史情況。

2、通過材料對比、問題探究的方式,學生學會分析唐朝衰亡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歷史地圖和歷史解釋能力。

3、通過材料展示和問題探究,學生學會正確認識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的延續(xù),并理解在動蕩中中孕育著統(tǒng)一的因素。

四、重難點:

根據課標和學情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安史之亂的原因及其影響,難點是認識到唐朝滅亡后的分裂格局孕育著統(tǒng)一的因素。

重點的依據是: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亂的原因和影響才能更好地理清唐朝衰亡的過程以及五代十國局面的形成。

難點的依據是:學生普遍存在非A即B的思維,但五代十國時期動蕩分裂中不乏相互往來。學生難以理解在分裂中的統(tǒng)一趨勢。

五、教法學法:

我將采用圖示法、史料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的教學。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里體現著教法,因此,我采用的學法是與教法相對應的觀察法、史料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本課主題確立為“盛世的衰亡”,以此作為本課的線索,將課本分成三個板塊:“盛極而衰”、“衰極而亡”、“亡后新生”。并遵循“人物為點,時間為線,故事為面”的教學思路,使學生跟隨線索,思路清晰地展開本課的學習。

一堂課好的開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我的導入新課部分將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將盛唐氣象與安史之亂后破敗的唐朝相對比。通過極盛與衰亡兩種現象的沖突,調動課堂氣氛,引發(fā)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盛極而衰。

下面是新課學習環(huán)節(jié):

1、盛極而衰

第一子目,盛極而衰。安史之亂的原因以及影響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將采用圖示法,幫助學生理清史實、理解重點。

首先,通過展示安史之亂的過程動態(tài)圖并加以講述馬嵬坡之變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安史之亂的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我將通過唐玄宗前后期統(tǒng)治的對比,展示唐玄宗時期形勢圖以及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原因。

最后我將通過史料教學,達成理解安史之亂影響的教學重點的實現。展示三則關于人口、景觀、稅收的史料信息,幫助學生進行總結與分析,認識到安史之亂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2、衰極而亡

這一子目講述了唐朝的終章。我將用漫畫和起義軍的進軍圖,讓學生知道雖然黃巢起義給衰敗的唐朝一記重擊但仍然沒有滅亡唐朝。接著講述朱溫篡唐的故事。明晰唐朝滅亡的時間以及對應事件

3、亡后新生

本子目為教學難點,初中生難以理解五代十國局面出現的本質,以及分裂中如何孕育著統(tǒng)一因素。

為了攻克難點,我將首先運用漫畫按照時間將五代和十國展示出來,讓學生架構基本的時空觀念。接著表格展示五代十國開國之君的原屬職位,組織學生思考與討論,讓學生理解到到五代十國的出現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的延續(xù)。

最后以數據展示,讓學生知道在五代十國的政權分立中,通過人口的遷移的方式,各地的聯系仍然不絕,使統(tǒng)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課題小結部分,通過當堂檢測,讓學生再一次鞏固知識點。

七、板書: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線索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線的發(fā)展脈絡,讓學生更能理清本課的邏輯。

以上便是我的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的聆聽。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模板4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遼、西夏與北宋并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題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一課是七年級下冊《中國古代史》的內容。從全書的結構體系來講,本課屬于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fā)展中的第一課,是全書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從本課的內容來看,五代十國以后,中國進入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北宋與遼、西夏之間既有對立和斗爭,也有共同發(fā)展、友好往來和相互學習。在相互交往中,遼、西夏接受中原先進文明,中華民族進一步融合。因此,《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在本單元乃至本冊書中都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澶淵之盟、黨項建立西夏、宋夏和議等。理解澶淵之盟與宋夏和議的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識記能力和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權并立這一特殊時代的基本脈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民族戰(zhàn)爭,對戰(zhàn)爭性質形成正確認識,不能用異族、侵略的說法,只能從正義和非正義的角度來分析。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即中國歷所出現的任何民族都屬于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從而正確地看待歷契丹和黨項族對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區(qū)開發(fā)做出的貢獻。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遼、宋、西夏建國與澶淵之盟

難點:正確認識宋遼、宋夏的關系,認識到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必然。

那么,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來談談。

二、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實踐探索、歸納總結,以啟發(fā)式教學法為主,輔之討論法、比較法、閱讀指導法等。

接下來,我再說一說學法。

三、學法

我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探究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本課題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播放一段視頻,由此來進入到對本課的教學。

2、新課探究

結合教材結構清晰的特點,為方便學生的識記我將按照教材的子目為線索來進行講授。

首先講第一個子目的內容,澶淵之盟,介紹遼北宋建立的情況,北宋與遼之間的戰(zhàn)與和,澶淵之盟的內容以及帶來的影響。

其次,講第二個子目的內容宋夏和議,西夏的建立、西夏與北宋之間的戰(zhàn)與和,宋夏和議的內容以及影響。

最后,進入到本課的最后一個子目,碰撞中的融合,讓學生找出契丹與黨項族與漢族融合的表現。

3、課堂小結

在本課的子目內容講授完以后,用課堂問答的方式總結全課知識,強調教學重點及難點。

4、課堂練習

根據本節(jié)課教學情況和學生掌握實際,進行課堂練習。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請各位評委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模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們,大家好!我的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一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統(tǒng)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chuàng)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課本由隋的統(tǒng)一、開通大運河、開創(chuàng)科舉取士制度、隋朝的滅亡四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隋朝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為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卻又在隋煬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滅亡的過程。

從歷史的發(fā)展邏輯來看,在隋文帝的勵精圖治下,隋朝政治統(tǒng)一集權,經濟繁榮富足。但因為隋煬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業(yè)夢”直接導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為“繁盛一時的隋王朝”。根據教學主題將內容整合成四個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統(tǒng)一、治國的智慧-開皇之治、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七年級學生

從學生知識儲備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對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影響下對隋朝出現偏見與片面的認識。因此,本課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補充相關歷史故事,以建構基礎知識,學生通過故事展開新課學習。

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還不能對歷史事件有全面與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整合三維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展示紀年表與講述兩位帝王的主要事跡,學生了解相關史實,完成歷史時空觀的建立。

2、通過材料展示和分析對比,了解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的背景、內容及其意義

3、通過展示地圖、貼紙的方式,了解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以及概況

4、通過材料展示和問題探究,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大運河,正確認識隋朝滅亡的原因以及歷史教訓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了解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的影響;掌握大運河的概況及意義。重點在于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是本課主線下的突出表現部分。只有正確理解科舉制度及大運河的內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

本課難點為:了解隋朝滅亡的原因及其教訓。難點是理解與領會知識點深層次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本課中需重點攻克部分。學生因為后人評價及影視作品的影響,往往不能客觀評價隋煬帝,以及正確認識隋朝滅亡原因。

五、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提高學生接受程度,我將采用講授法、圖示法、史料分析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教法包含學法,學法體現教法,因此,與教法相對應的學法是觀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教學過程將以遵循“以思維沖突引起學習興趣”、“以故事講述建構基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的三大指導思路?!耙运季S沖突引起學習興趣”,旨在通過調動學生固有思維與歷史現實的矛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耙怨适轮v述建構基礎知識”,通過講述隋文帝發(fā)跡史、兩個皇帝的治國措施、隋煬帝的主要事跡,讓學生擁有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突出本課重點。最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以總結性的開放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和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設計下的教學過程,同組為整體,激發(fā)學習興趣、突出課程重點,攻破教學難點。

1、導入部分:

精彩的導入能吸引學生興趣。

本課以對歷史名人排行榜的思考進行導入,最后揭示隋文帝楊堅最終擊敗了唐宗宋祖等更為熟悉的歷史名人,進入美國學者麥克哈特的排行榜。以此為第一個思維沖突,引出隋文帝建立隋朝的偉大事業(yè)

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統(tǒng)一

先展示歷史紀年表,使學生認識到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以及完成歷史時空觀念的建立。

接著以隋文帝的發(fā)跡故事和伐陳之戰(zhàn)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歷史背景,引出思考題一。再通過對四則材料進行分析,完成思考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3、第二子目:治國的智慧-再造統(tǒng)一

從“開皇之治”這一稱呼的意義出發(fā),讓學生了解隋文帝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較大發(fā)展。據此帶領學生學習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措施。

政治方面的科舉制度是本課重點,我將通過講述王凝之與房玄齡的故事,對比兩種選拔制度,讓學生思考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經濟方面,則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隋初百廢待興的經濟狀況,并結合書本知識簡介隋文帝的經濟措施。

最后通過史料數據,讓學生體會到隋朝經濟的繁榮。

4、第三個子目: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

我將首先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幾乎在修建洛陽城的同時,隋煬帝還要開鑿大運河。引發(fā)學生思考。

接著通過分析一首民謠以及對隋朝疆域圖進行探究,幫助學生梳理開鑿大運河的真實用意。

然后通過自制地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并總結出1+2+3+4+5的口訣,加深學生對大運河概況的理解與記憶。

最后展示古人對大運河正反兩方面的評價,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思考題二,培養(yǎng)學生學會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5、第四個子目: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以“印象隋煬帝”作為引入,展示隋煬帝的“大業(yè)夢”政績,通過后人的刻板印象與歷立體的隋煬帝對比,激發(fā)思維矛盾,引起學生探究熱情。

接著通過三則材料,以“大業(yè)夢”與民不聊生、動蕩再起的社會情況做比較,引出思考題三。并結合史料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

正確認識隋朝滅亡是本課的難點,為了升華同學們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我將以小組討論,探討思考題四。以突破本課難點,培養(yǎng)同學們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最后以隋煬帝戲劇性的下場,結束本次的新課學習。

6、課堂小結

將以中考題目,當堂檢測學習成果

七、板書設計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綱要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題和線索,充分體現條理性和邏輯性。得出“繁盛”、“一時”是隋朝的朝代特征。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模板相關文章:

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案5篇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多篇

8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