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設計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班會設計 > 先秦文學與兩漢文學的異同,先秦兩漢文學的特點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先秦文學與兩漢文學的異同,先秦兩漢文學的特點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 admin

先秦文學到兩漢文學觀念有什么變化

先秦文學到兩漢文學觀念有什么變化

先秦文學

上古神話

神話

神話是最為古老的民間文學形態(tài)。中國的原始神話,在漢字出現(xiàn)之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并長期流傳,從來始見于文字載錄。

比如經(jīng)典的:

精衛(wèi)填海 夸父追日 刑天舞干戚 鯀禹治水 女媽補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共工爭帝 盤古開辟 海上神山 女媧造人

先秦兩漢典籍中,《詩經(jīng)》、《楚辭》以及《山海經(jīng)》、《淮南子》保存了較多的原始神話資料。其它如《左傳》、《國語》、《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作品中,神話故事之吉光片羽,亦零星可

尤為著名的《詩經(jīng)》里有:

周南?聞雎 周南?芣莒 周南?漠廣 邶風?凱風 邶風?谷風 邶風?靜女 墉風?相鼠 墉風?載馳 衛(wèi)風?碩人 衛(wèi)風?氓 王風...

這些都尤其出名。

最后就是《漢樂府民歌》和《五言詩》(其中的《古詩十九首》價值意義更是非凡)

先秦文化是我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多至今都對人們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著名的神話傳說和經(jīng)典詩詞句章。如果能夠充分了解他們,對自身的視野開拓,陶冶情操,人生觀念等諸多方面都是百利無一害。

怎樣概述先秦兩漢文學?

先秦兩漢文學,中國遠古至秦朝以前的文學和西漢、東漢兩朝文學的合稱。泛指中國自有文學以來到東漢末年的文學。如從遠古時代的口頭文學算起,時間跨度在三四千年,經(jīng)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3個階段。

先秦文學包括遠古口頭文學,夏、商、周直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詩歌和散文創(chuàng)作。早在上萬年之前,中國人的祖先在開發(fā)黃河、長江以至珠江流域的同時,就已開始了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不僅出現(xiàn)了獨立的美術、音樂,口頭文學也已產(chǎn)生。伴隨著對自然神和祖先神觀念的出現(xiàn)與崇拜,出現(xiàn)了屬原始歌謠形式的贊頌與祈禱神靈的韻語和借助想象解釋神的活動的神話。前者如伏羲氏時的“網(wǎng)罟之歌”,神農(nóng)氏時的“豐年之詠”;后者如伊耆氏的《蠟辭》和《彈歌》,以及“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衛(wèi)填?!钡裙适拢包S帝戰(zhàn)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傳說。這些遠古時代的口頭文學,曾在先民中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

《山海經(jīng)》、《淮南子》、《楚辭》等后世著作中,記載了這些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

夏禹傳位于子啟,標志著中國奴隸社會的出現(xiàn)。到了商、西周,出現(xiàn)了燦爛的奴隸社會文化。殷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銅器銘文、《周易》繇辭和《尚書》,留下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散文篇章。周代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詩歌的興盛,《詩經(jīng)》中較早的詩篇主要是反映周民族發(fā)展歷史的史詩和反映民間疾苦與心聲的歌謠。

春秋末年,由于社會經(jīng)濟的逐漸發(fā)展,社會向封建制轉(zhuǎn)化。隨著奴隸主貴族文化的下移,社會出現(xiàn)了作為知識分子的士階層。至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繁榮學術文化的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了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不同學派,以及反映他們的論辯,表現(xiàn)他們的學說思想的《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著作,后人統(tǒng)稱為諸子散文。此外,這一時期還留下了《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歷史著作。它們作為歷史散文著作,也對散文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屈原是中國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生活在秦楚相爭的年代,曾為在楚國實現(xiàn)“美政”而奔波,后被楚懷王疏遠、流放。他在逆境中寫下了《離騷》、《九歌》等屬楚辭體的詩篇,千古流芳。屈原之后的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辭令演化為賦——一種新的文體。

先秦文學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開端,而且為中國文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对娊?jīng)》、《楚辭》開創(chuàng)的寫實與浪漫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與風格影響深遠;諸子散文注重現(xiàn)實與民生的精神也成為中國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社會的大變革告一段落,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秦代統(tǒng)治短暫,文學成就不高。此后的兩漢文學,在辭賦、史傳文學、政論文和樂府詩歌4個方面取得較高成就。

西漢初年,散文和辭賦有較大發(fā)展。賈誼、晁錯的政論文(如前者的《過秦論》、后者的《論貴粟疏》等)議論恢弘,切實中肯,說理酣暢,感情豐沛,文采飛揚,影響后世唐宋兩代散文。繼承騷體傳統(tǒng)的辭賦,雖多模擬之作,但賈誼的《鵬鳥賦》等抒發(fā)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形式上顯示了向漢賦過渡的痕跡。枚乘的《七發(fā)》則成為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志。

漢武帝時代,漢朝進入全盛時期,思想文化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時期到西漢末,由于樂府機關的設立與擴展,廣泛搜集民間歌謠,對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漢賦創(chuàng)作也進入鼎盛時期,司馬相如是最有成就的作家。此外還有東方朔、枚皋和揚雄等人。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成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一座豐碑,其開創(chuàng)的歷史傳記文學,為文學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東漢王朝是西漢王朝的繼續(xù),但其統(tǒng)治思想以今文經(jīng)學特別是讖緯之學為代表,文學有新的變化和發(fā)展。班固的《漢書》,是東漢史傳文學的杰出代表,其中的一些人物傳記,敘事細密準確。王充在《論衡》中提出了反對“華而不實,偽而不真”的文學主張。辭賦雖因襲風氣盛行,但從班固開始的京都大賦,題材有所開拓?,F(xiàn)存漢樂府民歌,多為東漢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苦難生活。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是在民間故事與民歌基礎上產(chǎn)生的杰出詩篇。文人五言詩的形成,特別是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xiàn),是東漢文學的另一重大成就,其表現(xiàn)力與抒情性,影響了后世五言詩的發(fā)展與近體詩的產(chǎn)生。

漢代文學觀念與先秦文學觀念有哪些異同?試舉例分析。

先秦文學和漢代文學觀念的主要異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觀念上的不同。先秦文學是我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思想活躍,文學形式百花齊放的局面,無論是詩經(jīng)還是諸子散文,還是辭賦神話都達到極高的成就,并對后世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而漢代“獨尊儒術”之后,思想已經(jīng)沒有那么活躍,而且自由言論也開始受到鉗制,文字獄,因言獲罪的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二是寫作技巧的不同,先秦文學比較質(zhì)樸,文字簡潔,內(nèi)涵深刻,除莊子以外,可以說略輸文采。但從先秦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政論散文和辭賦在漢代卻達到了頂峰,寫作技巧純熟,文字燦爛奪目,出現(xiàn)了很多以散文和辭賦成名的文學大家,如賈誼,晁錯,枚乘,司馬相如,揚雄,張衡等。此外,漢代的樂府作品和文人五言詩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取得很高的成就,同樣對后世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文學”在先秦時期是指什么?在兩漢又指什么?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有什么不同?

一般人們提到先秦文學,首先會提及《詩經(jīng)》《春秋》及三百年后出現(xiàn)的《離騷》;中國自古稱“文史一家”。特別是到了兩漢時期,文學與歷史更是相輔相承的。不管是詩學雙璧中的花木蘭,孔雀東南飛,還是史學雙璧里的史記。都是那個時代文學的代表。

所以在先秦及兩漢文學即指經(jīng),史,賦等?,F(xiàn)代文學的范疇十分廣泛。不論是體裁還是題材。

先秦兩漢文學史基本常識要點

1、先秦是中國文化萌芽、創(chuàng)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所建構的文化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為歷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2、先秦時代的各種文化形態(tài)尚融而未劃,所以先秦文學的形態(tài)也呈現(xiàn)出文史哲不分、詩樂舞相結合的特征。

3、先秦文學大體可分為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三個時期。

3-1夏、商兩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導地位,巫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yōu)檎疾?、祭祀所?chuàng)作的韻文(如甲骨卜辭)和咒語歌謠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學樣式。

史官是另一類文化傳承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職能原來也是宗教事務,后來巫史分途,史官的職掌遂偏向人事。《尚書》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歷史散文最早的創(chuàng)作。

3-2周革殷命之后,巫術文化被禮樂文化取代,是所謂“以德代天”。對政治、社會、人生的關切超越了宗教關懷,史官文化崛興,誕生了《左傳》這樣的歷史散文的杰構。一些偉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會理想,出現(xiàn)了《論語》、《老子》等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的作品。

3-3西周時期,學在王官,只有貴族才有受教育的權利。春秋戰(zhàn)國之后,周室衰微,貴族的地位下降而士階層興起;知識傳授突破貴族的壟斷,民間講學之風盛行,是所謂“禮樂下行”。學派蜂起,諸子馳說,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格局。他們主張各異,文學觀念和風格也異彩紛呈,產(chǎn)生了與前代迥異的散文和詩賦。

第一章 上古神話

一、什么是神話

簡言之,神話即神的故事。它誕生的心理基礎是“萬物有靈”的觀念,通常是為了對自然或社會現(xiàn)象的作出解釋,或者表達征服、改造的愿望。神話的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靈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們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們所敬畏。

二、神話的起源

關于神話的起源,通行的解釋是勞動起源說和宗教起源說。前者認為神話產(chǎn)生于初民的勞作生活,后者認為神話由初民的宗教活動誕生。

三、中國上古神話的類型

1、我國上古神話十分豐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來?,F(xiàn)有文獻中,《山海經(jīng)》的神話學價值最大。其余的零星片段則散見于各種載籍。

2、上古神話可以簡單區(qū)別為自然神話和古史神話兩類。前者誕生很早,往往將自然擬人化,包括了最早的山精樹怪之類的物靈神話和較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等等;后者則是歷史的神話化或神話的歷史化,接近于傳說,包括戰(zhàn)爭神話、英雄神話、發(fā)明神話等等。

四、神話思維的特征

1、初民的心智水平尚處于較低水平,還不能明確區(qū)分思維主體和客體,在人和自然之間存在一種“互滲”的關系。

2、先民在感知自然時,往往將自然擬人化,形成以我觀物的思維特征。

3、神話思維是一種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時間、方位等抽象概念依照特定的情感體驗,被表現(xiàn)為各種的神靈及其活動。一部分神話形象則脫離了具體的形象,由不同的物象組合而成。

4、神話思維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

5、神話思維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性或隱喻性的思維。神話則是集體意識的產(chǎn)物。

五、神話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馬克思曾說希臘神話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和武庫,中國神話也同樣如此。

1、神話為后世提供了取用不盡的創(chuàng)作素材。

2、神話的原始思維方式為后世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表現(xiàn)手段,而神話世界所創(chuàng)造的原型意象則成為文學血脈中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 《詩經(jīng)》

第一節(jié) 《詩經(jīng)》的整理和體制

一、《詩經(jīng)》的整理

1、《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又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全書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作品。這些作品產(chǎn)生的地域大體涵蓋今黃河中下游及漢水上游地區(qū)?!对娊?jīng)》的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各個社會階層。

2、《詩經(jīng)》的編集,大約完成于公元前6世紀。對于編集的情況,后人有“獻詩”、“采詩”、“刪詩”的說法。現(xiàn)在一般認為這些作品是由朝廷樂官整理編選的演唱和學詩的底本。

二、《詩經(jīng)》的體制和功用

1、今本《詩經(jīng)》按照音樂類型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有樂曲的意思,《詩經(jīng)》里的十五國風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為正聲,是王朝京畿地區(qū)的音樂;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據(jù)音樂類型作出的區(qū)分。頌,本指祭祀儀式上舞蹈的樣子,引申則專指宗廟祭祀用的舞曲。

2、《詩經(jīng)》是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實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禮、諷諫和娛樂,廣泛應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會等場合,同時也是貴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漢代詩學經(jīng)學化之后形成的詩教傳統(tǒng)和說詩體系,對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形成影響至深。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詩大序》: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3、在漢代,《詩經(jīng)》的傳本有今文的齊、魯、韓詩,合稱三家詩,它們的作者分別是魯人申培、齊人轅固和燕人韓嬰;此外有古文的毛詩,由魯人毛亨、趙人毛萇所傳。后來三家詩相次亡逸,毛詩獨傳。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jīng)》便是毛詩。

第二節(jié) 《詩經(jīng)》的內(nèi)容

一、祭祀詩與史詩

在《大雅》和《頌》中保存了許多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興盛、贊頌祖先的豐功偉業(yè)的詩歌。這些詩雖以歌功頌德為主,但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洞笱拧分形迤苋说氖吩姡骸渡瘛?、《公劉》、《綿》、《皇矣》、《大明》,系統(tǒng)記述了周人從始祖后稷誕生到武王伐紂的歷史過程。

《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拆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p>

二、農(nóng)事詩

周代已經(jīng)進入比較發(fā)達的農(nóng)耕社會,《詩經(jīng)》中的作品不僅在觀念和情趣上印上了農(nóng)業(yè)文明的印記,而且收錄了不少直接描寫農(nóng)業(yè)活動的詩歌。其中最優(yōu)秀的當推《豳風·七月》。

三、燕饗詩

《詩經(jīng)》中有一類作品專門描寫貴族宴飲的場面,是為燕饗詩。這類詩歌是穩(wěn)固的宗法社會的產(chǎn)物。貴族的宴會往往是出于維系禮法、敦親睦義的需要,而宴飲儀式則是禮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這類詩歌總是贊美和樂融洽的氛圍,井井有條的秩序;而對放縱失儀之舉則加以諷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鳴》和《小雅·賓之初筵》。

《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賓之初筵》:……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曰既醉止,威儀幡幡。舍其坐遷,屢舞仙仙。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曰既醉止,威儀抑抑。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郵。側(cè)弁之俄,屢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飲酒孔嘉,維其令儀。……

四、怨刺詩

1、西周末葉,王道衰微,社會動蕩,于是出現(xiàn)了針砭時弊,感時傷世的怨刺詩。在儒家傳統(tǒng)的詩教里面,這些就是“變風”“變雅”,所謂“亂世之音怨以怒”者也。

《詩大序》: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也。

2、二雅之怨刺詩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內(nèi)容集中于政治層面,表現(xiàn)上層士大夫?qū)颐\的憂患意識,又往往與切身感受相結合。情辭懇切,風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蕩》《民勞》《桑柔》《瞻昂》,《小雅·節(jié)南山》《雨無正》《巧言》《巷伯》等。

《蕩》:……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瞻昂》:天之降罔,維其優(yōu)矣。人之云亡,心之憂矣。天之降罔,維其幾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巷伯》: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節(jié)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不懲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式訛爾心,以畜萬邦。

3、國風之怨刺詩多出于下層及民間,多針對具體的社會現(xiàn)象或事件,諷刺更尖刻辛辣,情緒比較外露,以嘻笑怒罵為能事,富有平民文學的特質(zhì)。如《邶風·新臺》《鄘風·相鼠》《魏風·碩鼠》《陳風·株林》等,皆為名篇。也有比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風·黍離》。

《新臺》:新臺有泚,河水彌彌。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wǎng)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五、征役詩

征役詩是指那些以戰(zhàn)爭、徭役為題材的作品。這些詩歌抒寫征役之困頓,勞逸之不公,如《小雅·北山》《召南·小星》;傾訴骨肉離散、夫妻暌違的痛苦,以及征夫、思婦的兩地相思和對安樂生活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風·東山》、《衛(wèi)風·伯兮》、《王風·君子于役》。當然也有慷慨赴敵的作品,如《秦風·無衣》表現(xiàn)的就是秦人同仇敵愾,抗御外侮的精神。

《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實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實命不猶!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犭嚴狁之故。不遑啟居,犭嚴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犭嚴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果臝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倉庚于飛,熠耀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六、婚戀詩

婚戀詩在《詩經(jīng)》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不僅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豐富,而且也是《詩經(jīng)》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它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自由戀愛的歌唱。這類作品有的大膽而直率,如《鄭風·溱洧》寫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邊,相約游玩的快樂場景;《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的歌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無保留地展露出來?!墩倌稀ひ坝兴利帯穼懩信臅覒?,更是十分大膽放蕩。另一類作品則比較含溫文典雅,如《周南·關雎》寫輾轉(zhuǎn)反側(cè)求之不得的愛慕之情;《邶風·靜女》以饋贈信物抒寫純真的愛情,嫻靜美好;《陳風·月出》描寫月下美人的綽約風姿,明麗而純潔。

《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2、表現(xiàn)相思和愛情受阻的詩。如《鄭風·狡童》里頭姑娘因為相思而寢食難安;《秦風·蒹葭》通過描繪一個美麗清冷、朦朧迷茫的境界,刻畫了詩人徘徊追思的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伊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悵與失落。

《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jīng)》中的一些詩在歌唱戀愛的同時也反映了某些相關的社會問題。如《鄭風·將仲子》寫女子與心上人傾心相愛,但是又懼怕父兄的反對和旁人的風言風語,婉曲之中不乏怨尤。《鄘風·柏舟》表現(xiàn)了同樣的遭遇,她的戀愛遭到了母親的反對,只有呼天喚地以示抗爭。這類詩歌反映的社會問題,是愛情同禮教、社會輿論的矛盾。她們愛情的障礙不是戀人之間的感情糾葛,而是外來的社會壓力。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cè)。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3、描寫美滿婚姻生活的詩。如《周南·桃夭》以艷麗的桃花起興,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多嶏L·女曰雞鳴》以夫婦對話的形式,寫清晨起床的一個片段,饒有風趣,表現(xiàn)了夫婦纏綿恩愛的情意。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4、棄婦詩。《詩經(jīng)》還有幾篇作品是被丈夫遺棄的婦女的詠唱。其中以《邶風·谷風》和《衛(wèi)風·氓》最有名。這兩首詩都敘述了女主人公對丈夫忠貞不二、辛勞持家卻被無情遺棄的悲慘遭遇,但是又風格各異?!豆蕊L》傷怨丈夫喜新厭舊,悲悲切切,哀怨纏綿;《氓》則通過自己與丈夫在行止、情義等方面的對照,控訴丈夫始亂終棄的行徑,表現(xiàn)出清醒果決的態(tài)度。

《氓》: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

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偨侵?,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三節(jié) 《詩經(jīng)》的文學成就

1、賦、比、興

賦、比、興一般被認為是《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方式,但是關于它們的含義的解釋卻莫衷一是。其中朱熹的說法比較平實,被后世普遍接受。他認為:“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p>

2、章法結構

《詩經(jīng)》通常采用重章復沓的結構形式。所謂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羅列一遍,而是改變或替換一些字詞后的復唱。這又有兩種情況,一是字詞雖變而意義相同;一是改變字詞后使詩章間形成意義上的層遞關系。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頡之。

3、句式和語言

《詩經(jīng)》以四言為基本句式。同時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參差變化,長短自如,比較靈活。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有自然的音樂美。其用韻的基本模式和規(guī)律,實際上成為了后代詩歌音韻的圭臬。

此外,《詩經(jīng)》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詞匯豐富;二是雙聲疊韻的聯(lián)綿詞和疊字的大量運用。如“關關”、“窈窕”、“夭紹”、“參差”、“踴躍”、“綢繆”、“差池”、“黽勉”、“委蛇”等等。這些特色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更細膩地傳達出詩人曲折細微的情感和物象的姿采。

第四節(jié) 《詩經(jīng)》的地位和影響

1、《詩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抒情詩的傳統(tǒng)。

2、《詩經(jīng)》樹立了關注現(xiàn)實的“風雅”精神。

3、《詩經(jīng)》建立的比興傳統(tǒng),構成后世文學表現(xiàn)的基本手法。

第三章 先秦歷史散文

我國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發(fā)達,記載歷史事件的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產(chǎn)生,甲骨卜辭和殷商銅器銘文是我國最早的記事文字,《尚書》和《春秋》提供了歷史散文的不同體例?!蹲髠鳌贰秶Z》《戰(zhàn)國策》等的出現(xiàn),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我國敘事文學的傳統(tǒng)。

第一節(jié) 從卜辭到《春秋》

1、我國散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它們的記事比較簡單,不成系統(tǒng)。極少數(shù)敘事比較完整,敘事要素齊全,可以視為先秦敘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時期的銅器銘文,由簡入繁,篇幅加長,內(nèi)容更加復雜,具備了一定的敘事規(guī)模。

3、《尚書》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文集,以記言為主,是商周記言史料的匯編。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侗P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國記言文之祖?!渡袝返奈淖止艎W,正如韓愈《進學解》所說:“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尚書》的文誥結構完整,單獨成篇,語言技巧較之卜辭和青銅銘文顯著成熟。對后代官方文書的體式有深刻影響。

4、《春秋》本是周代史書的通名,后來特指魯國國史。它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洞呵铩钒磿r間順序編排歷史事件,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傳說孔子曾經(jīng)筆削《春秋》,但有人認為孔子只是用它來教授弟子。它的記事有法度,但都很簡略,仿佛現(xiàn)代的新聞標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敘事散文。

5、《春秋》全書貫穿維護周禮,正名定分的思想。這種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訴諸議論文詞,而是通過史實的排比,以及含蓄嚴謹?shù)拇朕o方式來表現(xiàn)。這就是所謂以一字寓褒貶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第二節(jié) 《左傳》

一、《左傳》的成書

1、《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左傳》是為《春秋》作傳解的著作,作者是左丘明,但后人對此頗有疑義。

2、《左傳》的記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訖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與《春秋》重合。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早期,編定者應是一位儒家學者。

3、《左傳》當時即有寫本,長期單行,與《公羊傳》《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西晉以后經(jīng)傳合一,成為今日所見的面貌。

二、《左傳》的史觀

1、《左傳》繼承了《春秋》懲惡揚善的良史精神,站在儒家的立場上總結歷史經(jīng)驗,對歷史人物和事件作出評價,為后人提供歷史的借鑒。

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傳》杰出的思想特征,體現(xiàn)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念,也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和思潮的反映。人本精神是對神權意識的顛覆,《左傳》提出了“民為神主”的觀點;民本思想則表現(xiàn)為對民意的重視,表達民為邦本,民重君輕的觀點。

三、《左傳》的敘事

《左傳》雖然是一部歷史著作,但是它記事詳贍,文采生動,與質(zhì)樸無文的《春秋》、《尚書》大不相同。它的敘事特色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看:

1、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化。

文學性的剪裁,是說它既敘述了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又善于使所傳達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帳式的記述。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說《左傳》在敘述史實時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寫,描繪他們的言語、行為和彼此之間的關系,有的甚至帶有小說、戲曲的色彩。

2、人物性格神形畢現(xiàn),有立體感。

《左傳》雖然未以人物傳記的形式記錄歷史,但是在敘述歷史事件時十分注重刻畫人物。其中如曹劌、先軫、弦高、子產(chǎn)、晏嬰等等都是很生動的形象。更可注意的是,《左傳》不僅能夠?qū)懗鋈宋锏奶匦裕易⒅乜坍嬋宋镄愿竦亩鄠€側(cè)面,有的甚至能夠?qū)懗鋈宋镄愿竦陌l(fā)展。

《左傳》主要運用對話、行動來表現(xiàn)人物,而絕少描寫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tài)的特征。

3、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

《左傳》以擅長敘寫戰(zhàn)爭著稱,它記錄了春秋時期許多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而往往注重對雙方戰(zhàn)前謀劃的敘述。如晉楚城濮之戰(zhàn)前錯綜復雜的外交策略的鋪陳,即是一例。而描寫戰(zhàn)場的場面則以簡潔生動見長。如晉楚邲之戰(zhàn),寫被楚軍擊潰的晉兵爭舟渡河,自相攻殺,結果“舟中之指可掬”,倉皇之態(tài)畢現(xiàn)。

《左傳》的敘事和寫人,運用了很多細節(jié)描寫,極為傳神。如秦晉崤之戰(zhàn)后,晉襄公放走了秦國的三帥,元帥先軫大怒痛斥,“不顧而唾”,表現(xiàn)了他的深謀遠慮和暴躁性格。又如晉楚邲之戰(zhàn),晉軍逃兵的兵車陷進坑中,追擊的楚人教他們抽去車前橫木,又教他們拔掉旌旗,去除車軛,輕裝出逃。晉兵一邊逃跑,一邊回頭嘲笑楚軍,說自己不向楚兵經(jīng)常吃敗仗,所以才沒有逃跑的辦法。這個細節(jié)把晉軍的慌亂狼狽,楚軍的從容悠閑,以及晉軍的戲謔可笑,統(tǒng)統(tǒng)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

4、《左傳》還善于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如陰飴甥對秦穆公的答辭,既承認晉國曾經(jīng)有負于秦國,又表明晉國上下同仇敵愾,絕不屈服;既表示晉人對晉惠公被俘的憂戚,更闡明了秦國必須釋放晉惠公的道理。深入對方的內(nèi)心,把握其心理,言辭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當,使對方不得不折服。其他如《燭之武退秦師》、《知罃對楚王問》、《呂相絕秦》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左傳》的這些文學成就,對后世文學,尤其是小說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國語》和《戰(zhàn)國策》

一、《國語》

1、《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之事,是各國史料的匯編。以記言為主,故稱《國語》。相傳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靠。

2、《國語》的記言文字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生動活潑而富于形象性。

3、《國語》雖以記言為主,但是并沒有單純的議論文或者語錄,而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間,在敘事技巧、情節(jié)構思和人物塑造上時有成功

22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