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

| 國渝

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上,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與要求】

1、學習本文用事實作根據(jù)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了解議論文中議論和記敘的關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

4、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預習】

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背景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的文學家。年少時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參與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權貴嫉妒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后轉為梁懷王太傅。終因懷才不遇,年僅33歲就抑郁而死,司馬遷寫《屈原賈生列傳》。

背景:

1、戰(zhàn)國末期與社會歷史概況:

戰(zhàn)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先后進行改革。魏,李悝的變法;楚,吳起的變法;韓,申不害的變法;秦,商鞅變法。

秦過逐漸強大,于前221年滅齊,統(tǒng)一天下。施用嚴刑苛法,橫征暴斂,大興土木,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2、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況:

西漢初年,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楚漢戰(zhàn)爭500多年的戰(zhàn)爭,社會經(jīng)濟受到極大的破壞。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而主張實行“仁政”的,給百姓以休養(yǎng)的機會,以求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

二、破題

“過秦”即言秦之過,是指責秦的過失的一篇政論文。

三、分析課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寫秦孝公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國策及秦開始強盛。

對內(nèi):商鞅變法,發(fā)展生產(chǎn),擴充軍備。

對外:實行“連橫”,各個擊破。

第二段:寫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業(yè)。

第一層:寫三代秦君的功業(yè)。

第二層:寫列國合力對付秦國。

第三層:九國兵敗,臣服于秦。運用對比,反寸秦國的強大。

第四層:一筆帶過孝文王和莊襄王,過度到下文。

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3、4、5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1、請同學朗讀第三段:

第三段: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即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第一層:寫秦始皇的“攻勢”。

詳細鋪敘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至高無上的皇權,并正面鋪敘中現(xiàn)出__的“魔影”,為下文的“仁義不施”埋下伏筆。

第二層:寫秦始皇的“守勢”。

實行愚民政策,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運用排比和夸張手法,展秦盛極一時的氣勢,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滅亡。

第四段:寫陳勝起義的情況和秦的結果。

極力詳述陳涉出身低微,起義倉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鈍--平凡之極。

“然”字一轉,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視,正因為人們恨秦,故仁義不施而使整個天下都是秦的敵人,終使秦王朝的守勢狼狽不堪,為主題的昭彰作了鋪墊。

第五段: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得出結論。

第一層:指出秦的天下并沒有縮小(呼應開頭)。

第二層:將陳涉的實力和九國對比,呼應3、4段,設問導出結論,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張,即:提倡仁政,反對__。

第三層:將陳涉與秦國實力對比,得出結論“仁義之不施……”。

三、歸納

1、對比手法的運用:

⑴秦國與九國實力的對比;

⑵秦國與秦朝的實力的對比;

⑶陳涉與九國的實力的對比;

⑷陳涉與秦朝的實力的對比。

2、本文是史論,敘多于議,形象議論法。

3、語言生動形象:

⑴華麗的詞藻;

⑵鋪排的氣勢;

⑶排比的運用。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本課《課課練》。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方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2.初步鑒賞古代文言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德育目標

1.學習莊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個性解放的追求。

2.擯棄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2.鑒賞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3.鑒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對莊子的“逍遙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游”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談論。

教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及課文朗讀帶、多媒體。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莊子及《莊子》。

2.在誦讀基礎上,疏通、研習第一自然段。

3.引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人在自由的心態(tài)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zhàn)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游》(節(jié)選)。(板書課題)

2、莊周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大家可能知道李白有一句詩:“大鵬一日騰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習近平主席有兩句詩詞:“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都是化用了古代一位名人的文句。這位名人是誰,能有這樣大的魅力,竟使詩仙李白、一代偉大領袖__都借鑒他?使歷代文人如陶淵明、蘇軾模仿他,連魯迅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這人是誰?他就是莊子!前幾句詩詞就是化用了他《逍遙游》中的文句。《逍遙游》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逍遙游》。這一課是本單元最難的一課,希望同學們學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敏捷一點。那么,我們從《逍遙游》中學習什么呢?

二、解題

1.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一說今山東曹縣)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境貧困,曾向監(jiān)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見魏王。相傳楚威王聞其賢,以厚禮聘之為楚相,遭其拒絕,明確表示:“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霸,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彼簧蠖紡氖掠谥v學、著述,但從游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zhàn)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

2.背景材料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zhàn)亂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愈演愈烈,戰(zhàn)爭也空前殘酷。孟子所說:“爭地以戰(zhàn),__盈野;爭城以戰(zhàn),__盈城?!?《孟子離婁上》)就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莊子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及統(tǒng)治者深為不滿,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發(fā)出沉痛的__;他對自己無力改變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觀來影響和改造人們。這正是莊子思想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主觀原因。

3.《莊子》簡介

《莊子》(也稱《南華經(jīng)》《南華真經(jīng)》)一書,計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定內(nèi)篇為莊子自撰,其余則出自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肚f子》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在戰(zhàn)國時代的豐富和發(fā)展,這兩個方面都給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他關于道的理論,為中華民族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貢獻;他關于逍遙、齊物的論述是對世俗觀念、日常意識的重大超越;他關于生死問題的看法有助于人們破除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為后世中國無神論傳統(tǒng)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他關于社會政治文化的學說具有反抗__制度和等級壓迫的進步作用,對于人類社會糾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價值。從文學價值方面來講,《莊子》一書展現(xiàn)出來的浪漫主義才力,更為后世稱道和借鑒,魯迅先生說:“其為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千,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边@是很精當?shù)脑u論。至于書中主觀、消極、無為的一面,我們應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莊子的經(jīng)歷加以理解和批判。

三、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1.投影展示莊子畫像,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聽讀,注意疑難字的讀音以及斷句和語氣。

2.再放錄音,學生跟讀全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出古代散文的韻味來。

誦讀指導

《逍遙游》“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的描述對象,應讀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鷃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者”,讀時要帶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對宋榮子、列子,既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diào)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一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3.學生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參照注解自己翻譯,隨時質疑,教師解疑。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北冥mínɡ鯤kūn摶扶搖而上tuán坳堂āo

蜩tiáo莫之夭閼yāo槍榆枋fānɡ夜舂米chōnɡ

(2)注意下列加粗詞以及語句的意義

①怒而飛:振翅而奮飛。怒,通“努”,振奮的意思。

②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海動風起,這大鵬鳥就借風力遷往南海。海運,指海的運動,海動必然風起濤涌。

③《齊諧》者,志怪者也:《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情的。《齊諧》,書名。志,記載。“……者……也”,表示判斷的句式。

④“諧之言曰”五句:《齊諧》書上說:大鵬遷往南海時,初飛時以翅膀擊起水花而上,高達三千里,然后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九萬里。它是乘著六月大風而飛去的。

⑤“天之蒼蒼”三句:天色深青,難道是它的本色嗎?它是高遠而沒有什么邊際的嗎?其,通“豈”。至極,窮盡。

⑥“且夫風之積也不厚”兩句:水的聚積不深厚,那么它負載大船就沒有力量。且夫,承接連詞,表示進一層議論。

⑦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夭閼:阻擋。

⑧奚以……為:表示反問,哪里用得著……呢?為,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呢。

⑨三餐而反:反,通“返”。

⑩之二蟲又何知: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么呢?之,此,這。何知,即知何,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四、研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誦。

1.指定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2.學生思考:

問題①:大鵬飛往南冥,需要什么?

問題②: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問題③:蜩與學鳩不能遠走高飛,是因為什么?

(解說:這三個問題較為淺顯,讓學生細讀課文,力求用原文中詞語回答。)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評價,明確答案:

問題①:大鵬飛往南冥,需要“海運”。

問題②: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問題③:蜩與學鳩不能遠走高飛,是因為“槍榆枋而止”。

3.理清第一段思路

①學生齊讀第一段。

②學生自己理思路,自由發(fā)表自己意見。

③教師點評本段思路:

本段內(nèi)容闡明世間萬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筆揮灑,以夸張手法描寫神奇莫測巨鯤大鵬,言其背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翼大,“如垂天之云”。這只鳥不止于大,它還要騰空而起,還要乘海風作萬里之游,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其次,作者以“野馬”“塵?!钡摹耙韵⑾啻怠迸c大鵬的“海運將徙”作對比,說明萬物皆“有所待”。接著,作者以童話般的敘述,寫蜩與學鳩對大鵬高飛遠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備糧的比喻予以反駁,表現(xiàn)了毫無自知之明的可憐和可笑。

④師生共同歸納思路(板書)。

4.根據(jù)思路,引導學生背誦。

5.學生齊背第一自然段。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內(nèi)容主要是第一段,而萬物“有所待”是更好理解“逍遙”的基礎,必須抓住意象特征,通徹理解。理清思路,是背誦課文的途徑。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預習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背誦。

2.研習二、三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段的背誦情況

1.學生分小組背誦,由另外小組訂正。

2.學生齊背第一段。

3.學生聽寫疑難詞語。

二、學生自讀、自譯二、三自然段

1.聽讀。聽錄音帶,注意疑難字的讀音、朗讀過程中的斷句以及語氣。

2.跟讀。(要求:聲音低點,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語氣來)

3.默讀。參照注解自譯二、三自然段,有疑難之處,隨時質疑,教師巡回指導。

出示投影:

(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小知不及大知zhì朝菌zhāo蟪蛄huì窮發(fā)之北fà斥yàn

沮jǔ數(shù)數(shù)然shuó泠然línɡ惡乎待哉wū

(二)注意下列加粗詞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

①小知不及大知:見識短淺的小智比不上見識深遠的大智。知,即“智”,指智慧才能。

②奚以知其然: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奚以,即“以奚”,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然,代詞,這樣。

③窮發(fā)之北:草木不生的北極荒遠之地。

④彼且奚適也:它將要到哪里去?“奚適”,即“適奚”,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⑤此小大之辯也:這就是小和大的區(qū)別。辯,通“辨”,區(qū)別。

⑥而征一國: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而”,通“耐”,能。

⑦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都非議他,他卻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非,非議。

⑧猶有未樹也:樹,名詞用作動詞,樹立。

⑨旬有五日:“有”通“又”。

⑩惡乎待哉:憑借什么呢?惡,何,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三、研習二、三自然段

(一)研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

2.學生思考:

(1)第二自然段具體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聯(lián)系?

學生分小組討論,推薦代表發(fā)言。

師生共同歸納,明確:

朝菌、蟪蛄為小年;冥靈、大椿為大年。

二方比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長壽聞名,眾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湯之問棘,點明了“小大之辯”。歸納上文,補充印證。

板書:

(2)問:“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一自然段相關內(nèi)容似有重復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學生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對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可質疑,也可予以反駁。

教師點撥:第一自然段中對大鵬的描述出自《齊諧》,《齊諧》是記載怪異之事的,人們會懷疑它的真實性,故而,作者引“湯之問棘”來加以證實;再者,前后兩處描寫詳略不同,描寫也有異:對于鵬之背,前者為“不知其幾千里也”,后者為“背若泰山”;對于“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后者用“羊角”描其狀。其實,這是莊子的有意之筆,通過“重言”(即重復之言)來加重論說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部分呼應和印證。

明確:并非簡單重復,同中有異,是對前文內(nèi)容的補充、印證,與篇首內(nèi)容照應。

(二)研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第三自然段內(nèi)容。(解說:允許學生停留在翻譯的基礎上)

復述范例:本段作者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以現(xiàn)實社會中四種人的具體論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間罷了。宋榮子已經(jīng)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內(nèi)外榮辱的界限,卻“猶有未樹”;子列子能御風而行,超然于世,但還是要依賴于風(即“猶有所待”)。這兩個人都比眾人高出一籌,但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何謂“逍遙”呢?莊子告訴我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痹鯓硬拍苓_到“逍遙”呢?用莊子之言即為“無己”“無功”“無名”。

3.問:作者在本段中闡明了什么觀點?作者是如何闡述此觀點的?

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歸納如下:

本段中闡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即“無所待”的觀點。

作者從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進而說明“小大之辯”,但本質相同,即萬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接著,作者從自然界轉而寫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中的人有高出眾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還不是真正的“逍遙”。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xiàn)實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

四、探究式閱讀

關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說法。

課文補遺

“至人”“神人”“圣人”說法種種。

說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度罩聘咝Mㄓ媒滩拇髮W語文》對此句的注釋是:“至人無己:修養(yǎng)的人忘掉自我。神人無功:修養(yǎng)較高的人無意追求功業(yè)。圣人無名:有學問道德的人無意追求名聲?!薄豆糯⑽倪x》(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釋為:“無己,無我。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連自己的形骸也忘掉。莊子認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才算逍遙游。無功,不追求功。無名,不追求名。莊子認為‘至人’比‘神人’‘圣人’為高。”《先秦文學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80年)在注釋《逍遙游》時也說:“第一句,‘至人’是莊子理想中修養(yǎng)的人,能達到任天順物、忘其自我(所謂‘無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莊子理想中修養(yǎng)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養(yǎng)的人,而莊子卻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為第三等?!?/p>

說法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屬同一境界?!啊跺羞b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見《語文第四冊教師教學用書課文鑒賞說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遙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見《新講臺:學者教授講析新版中學語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異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記自身存在的‘至人’,無用無為拋棄功名利祿的‘神人’,隱姓埋名鄙夷是非榮辱的‘圣人’,才達到莊子推崇的‘逍遙游’之境?!?見《寓言重言卮言》,《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六期)

說法之三:含糊其辭,閃爍不定?!度罩破胀ǜ呒壷袑W教科書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課《逍遙游》的課__解是:“至人,莊子認為修養(yǎng)的人。下文‘神人’‘圣人’義相近。無己,無我,即忘掉一切。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無功,無所為,故無功利。無名,不求聲名?!薄爸寥恕薄吧袢恕薄笆ト恕绷x相近,仿佛是說三者屬同一境界。“無己”,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那么,“無功”呢?“無名”呢?它們算不算逍遙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關系?這些都不得而知。

說法之四:如果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句話看做是運用了“互文”辭格,互文見義,參互理解,情形當會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樣,都“無己”“無功”“無名”?;蛟?,只要“無己”“無功”“無名”,就可以稱作“至人”,也可以稱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說,無己、無功、無名,共同構成了莊子心目中最為理想的人格特征。莊子認為,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便進入了“無所待”的絕對自由國,即“逍遙游”。或曰,能夠進入“逍遙游”,便會“無己”“無功”“無名”。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研習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對“有所待”的否定提出“無所待”的主張,進而通過淺顯短文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難怪魯迅先生會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其內(nèi)涵指的又是什么?這種思想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下一節(jié)課我們再來探討。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文,找出文中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

2.淺析《莊周家貧》在寫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2.初探對“逍遙之游”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第1題,學生自由口述,作一般檢查。

第2題,抽一至兩名同學簡析,然后教師評價、歸納、明確:

《莊周家貧》是一則寓言,既體現(xiàn)了《莊子》以寓言見長的特點,又體現(xiàn)了莊子散文的又一特色:寫得幽默、辛辣,表現(xiàn)了很高的諷刺藝術手腕。

二、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根據(jù)自己找出的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簡析文章的藝術特色。

(解說:可以給學生作一些提示,如從比喻時選材的特點、夸張、擬人達到的效果等方面去分析,以避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交流看法,統(tǒng)一意見,然后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陳述本組的分析情況。

3.教師點撥

①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夸張描寫,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無形中聯(lián)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經(jīng)驗,調(diào)動了人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shù)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一方面說明小蟲小鳥局限于自己促狹的活動天地;另一方面也說明,它們和大鵬一樣,也是自得其樂適性逍遙的。這幾則寓言故事,善于發(fā)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嘆為觀止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形象。

②探大膽的構思

文中的想象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更主要的表現(xiàn)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鳥的雄偉,那“以11千歲為春,11千歲為秋”的大椿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說明觀點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在莊子的筆下,魚可以化而為鳥,沖天飛起;鳥可以自視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他所想象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境界,又有誰能創(chuàng)造得出呢?那種境界的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莊子隨心所欲想象出的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思匠心的必然體現(xiàn)。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大鵬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還有什么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己”“無功”“無名”。

③析隱蔽的情感

莊子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沉溺于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醉心于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里。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在虛幻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悶,對人世間的絕望,追求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實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雖然提出“無己”,物我不分,卻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梢姡@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臟。

4.師生共同歸納文章的藝術特色。

①借用寓言說理,生動透徹。

魯迅評莊子的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萬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薄跺羞b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鯤、鵬、學鳩、斥鷃,有的是根據(jù)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②想象奇特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磥砘恼Q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③構思大膽奇妙,嘆為觀止。

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三、初探對“逍遙之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①學生各抒己見,談自己的看法。

②教師在學生意見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的展翅高飛還要憑借海運,并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義正辭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diào)指出有“小大之辯”,并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復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么呢?(給學生思考、回答的時間,以便拓展學生的思維)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向往著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里,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比較想象:一只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xiāng)”;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么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污濁黑暗的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xiàn)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2.什么是作者所謂的“逍遙游”呢?

①學生可以根據(jù)前面分析文章的藝術特色,從大鵬形象的探求中得到點啟示;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評析:

“逍遙游”如果望文生義地解釋這三個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讀完全文后,大家不免會產(chǎn)生疑問,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樣才能做到呢?下面從兩個方面來淺析一下:

①解“逍遙”之含義。

“逍遙”二字舊作“消搖”,郭慶藩《莊子集釋》引文云:“消搖者,調(diào)暢逸豫之意。夫至理內(nèi)足,無時不適,止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搖?!笔且环N閑適自得的心理狀態(tài)。細品課文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游”主要有兩層含義:a.無限的思維空間。既然擺脫了仁義是非的束縛,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莊子稱之為“游心”,是超脫功利和現(xiàn)實境遇的神游。b.自由無礙的心境。“逍遙”之“游”,沒有世俗的羈絆,也沒有孔子那種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緒,就可以真正做到無所忌憚,“安時處順”的暢達,保持淳樸真實的自然心態(tài)。擺脫了世俗標準,心理狀態(tài)成了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遙”呢?

②析“逍遙”之層次。

作為“逍遙游”的象征,莊子在文中運用他所擅長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種動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說有觀念意義的是斥、大鵬和至人,表現(xiàn)了莊子對“游”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認識:“小知”“有待”和“無窮”。斥之流不知大鵬的九萬里圖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它們雖然也有“決起而飛”“騰躍而上”的快樂之游,但根本無涉于“逍遙”,這是最低層次的“游”。宋榮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謂超凡脫俗了,但仍未達到逍遙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遙游”是徹底的“無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才是真正的“無窮”之“游”。

四、德育滲透

提問:學習本文之后有何啟示?應該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觀點?

學生討論后明確:

文章從高遠之志、厚積之力、小大之辯到無待之游的描述,給人的啟示是遠大的志向應當通向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而不應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現(xiàn)實功利,人應該有精神自由、個性解放的追求,這些都是莊子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而對于莊子思想中的虛無主義、絕對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識等消極因素,我們則應當擯棄。作為新世紀的弄潮兒,同學們應該積極進取、奮力拼搏,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課文總結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表現(xiàn)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比喻之奇特,聯(lián)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真可謂妙筆縱橫,別具一格,無愧魯迅先生“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評價。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文。

2.就文章的藝術特色中的某一點,寫一篇300~400字的鑒賞片斷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3

【三維目標】

1、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篩選出本文重要信息,,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3、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點】

了解解說詞的特點,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難點】

梳理、整合解說詞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播放《銀河系》短片(無聲音,無畫面,有聲音有畫面)讓學生感知解說詞的特點1解說。學生談觀感。

明確知識要點。激發(fā)學生興趣,并對解說詞在電視畫面中的作用和特點有直觀的感受。課文重點內(nèi)容的梳理,歸納。

解說詞特點的整合。釋題:宇宙的邊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點是什么?

提問: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宇宙的?有哪些標志性的語言。

將文中文學性的語言抽去,讀一段課文。了解解說詞的特點2情趣詩意。

要求學生任選取文中的一個圖片,寫一段解說詞。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總結解說詞的特點3對象聽眾。學生書速讀課文,篩選信息。

課堂交流。

宇宙星系(距離我們80億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萬光年)銀河系(4萬光年)恒星。太陽系(1光年)行星

學生通過感受總結特點。訓練學生準確篩選信息的能力

了解說明的順序

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認知規(guī)律。拓展練習欣賞采石風景照,試寫解說詞,符合解說詞的特點學生寫作,展示寫作實踐,能力拓展訓練小結,布置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解說詞的特點:

1、解說拓展。

2、情趣詩意。

3、對象聽眾。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分析評價文章的觀點。

教學方法:

1、探究學習法。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2、討論交流法,具體采用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討論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深入發(fā)掘教材文本內(nèi)容,以課文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設計背景:

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進入中學教材已多年,筆者已執(zhí)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課、公開課也聽過不只一節(jié),筆者和其他老師一樣曾經(jīng)追求課堂活躍,古今中外有關咬文嚼字的事例一個接一個,老師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然后要求學生操刀上陣來“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2)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3)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4)原文:昨夜數(shù)枝開改文:昨夜一枝開

老師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在諸多實例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換了文字就同時更換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樣的課堂,拓展延伸確確實實做得非常好,但是這樣浮光掠影,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能否達到教學目的?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年來,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摒棄教材文本資源的發(fā)掘,大搞熱鬧的教學活動的現(xiàn)象,致使語文教學內(nèi)容空泛化,造成語文教學內(nèi)容有效性的喪失。

筆者認為,教學內(nèi)容的確立必須立足于教教材,發(fā)掘教材文本內(nèi)容就是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不能拋開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飯吃”,我們應強調(diào)文本的細讀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來說,應以課文為例子,從課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明確了本文除結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第二部分,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lián)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diào),全無新奇的意味。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究郭老改字、李廣射虎、賈島吟詩三個事例,來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這”,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

1、簡介劇本《屈原》嬋娟罵宋玉的相關情節(jié):

屈原被陷害關押,作為其__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興,因為這樣一來,楚國上下之文章就數(shù)他宋玉第一。為此,嬋娟極為氣憤地罵宋玉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2、反復誦讀比較下列兩個句子,看看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些?為什么?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憤怒的時候是如何罵人的?

你這__婦!

你這流氓!

你這魔鬼!

你這畜生!

你這挨千刀的!

4、明確: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澳氵@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p>

(二)你支持誰,王若虛還是朱光潛?

1、補充《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2、參照《史記》原文細讀王若虛《史記辨惑》中的觀點、改法以及朱光潛先生的評論,對此你支持誰?你對改前與改后文字還有什么見解嗎?

3、明確: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三)“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1、補充:《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閱讀課文: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其觀點是否成立?

朗讀課文: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番胸襟氣度?!扒谩本惋@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似乎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巴啤笨梢詿o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

明確: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3、聯(lián)系全詩分析,你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這里應作具體的分析,如果“僧”為李凝,則“推”比“敲”好,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無須敲門。如若“僧”為賈島或他人,則“敲”比“推”好。因此關鍵是“誰”敲月下門。

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這首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未遇的尋常小事,《唐詩鑒賞辭典》也持此說,并沒有找到資料表明詩的題目是后人所加,所以題目和除“僧敲月下門”之外的詩的內(nèi)容都是“僧”拜訪友人的詩意最基本的文本根據(jù),這樣“僧”為賈島之說是說得通的。從詩的尾聯(lián)“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來看,敲門者也應是賈島,而不是李凝。

北大教授吳小如先生對這問題的理解頗有見地,他認為“必須有人在月下敲門,才會驚動宿鳥;只有當樹上的鳥有了動靜時,詩人才會知道樹上有鳥在歇宿。而且在這種幽寂環(huán)境中傳來幾下敲門的剝啄聲,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個人走來推門徑入,連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僅宿鳥無法被人發(fā)覺,就連全詩也仿佛有聲電影失去配音一般,顯得毫無機趣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敲”的剝啄比“推”的沉寂更能顯示幽居環(huán)境的寧靜、優(yōu)美和諧,而且這也與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審美取向不謀而合。

附板書設計: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四)趣味改字

1、巧改一字,切合題意

唐代有一個叫齊己的和尚,喜歡和詩人鄭谷酬唱吟詠。一次,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他拿著這首詩請教鄭谷。鄭谷看后,認為“數(shù)枝”的“數(shù)”用得不太好,因為既然已經(jīng)是數(shù)枝了,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為“一枝”,更能切合詩題“早梅”的意思。齊己聽了點頭稱是。

2、巧改一字,切合意境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毙∶梦⑿Φ溃骸昂檬呛昧?,但仍不屬上品?!币慌缘狞S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黃二人不禁撫掌稱妙。試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風怒號”,細柳梅花則不堪一擊,只能是敗柳殘花,而“扶”和“失”字,不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輕風寫得溫柔多情,把月色寫得輕淡如紗。從根本上說,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朦朧的優(yōu)美意境。

(四)作業(yè)設計:

以“‘推’‘敲’再辯”為題寫一篇小議論文。

課后反思:

雖然文本內(nèi)容只是我們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要通過文本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架空文本,喧賓奪主。設計這堂課的目的是試圖通過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通過對三個事例的反復推敲,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明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做到緊扣文本,適度拓展。

一堂課下來,誦讀、改寫、比較,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興致勃勃,積極參與,對文中三個例子有了較深的理解。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chǎn)生了詩歌,經(jīng)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__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桔頌()灼灼()皋()

B.征戌()瘐()纏綿()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遠()桅桿()

二、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葉

特樹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質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征木__、干燥的質感

意樹:飽滿

味木:疏朗

場樹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合木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lián)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及其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lián)想不同?!澳尽本哂兄澳绢^”、“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練習: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作者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作者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處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作者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作者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層嶺,。(吳均《谷柳惲》)

2.,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吹,。(吳均《青溪小姑歌》)

5.,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三、鑒賞下面一首古詩:

詠蟬①駱賓王

西陸②蟬聲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鬢④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①注: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風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②西陸: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鬢:指蟬。

試從思想內(nèi)容、表達技巧方面鑒賞這首詩。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謝莊《月賦》3.陸厥《臨江王節(jié)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蕭綱《折楊柳》

二、1.寒風掃高木2.高樹多悲風

3.落葉何翩翩4.葉落依枝5.無邊落木蕭蕭下

三、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fā)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

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tài)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shù)。其中當數(shù)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xiàn),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tài)。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shù)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顿浟吩娒枥L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tài)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

而《柳》是寫秋日之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xiàn)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職業(yè)高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邊城教案教學設計

關于高中語文《師說》優(yōu)秀教學設計

高中計劃 高中語文教學計劃范文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大全

雪地里的小畫家優(yōu)秀教案設計

《最后一課》優(yōu)秀教案范文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經(jīng)典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

個人校本研修計劃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5篇

5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