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說課稿 >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范文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范文

| 梓茵

要說好課,就必須寫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 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yè)務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罢f課”有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二的語文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范文1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一、說教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的這一要求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二、說教法

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jié)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說學法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jù)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nèi)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于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儋州惠州”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jù)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zhì)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jié),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jié),教師適時的引導的形式來進行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了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當中秋風水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也隨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教師引導,點撥明確:這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jié)語

(1)文章具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七、說教學效果

這節(jié)課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第二課時分析“蘇軾的山水意識”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并做好引導,讓學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課堂進程,因勢利導,成就課堂

八、說板書設計

采用提綱是板書,清晰介紹課文重點知識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范文2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聲聲慢》,我說課的內(nèi)容由五部分組成,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學過程,五是教學小結(jié)與作業(yè)。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聲聲慢》選自高中語文第四冊“詞別是一家”單元,這個單元的主要內(nèi)容是鑒賞婉約派詞,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詩詞的能力。欣賞詩詞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詩句中蘊含的感情。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nèi)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nèi)涵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jù)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閑愁”與“家國之愁”的區(qū)別.

(2)、教學難點:這首詞選擇的意象很符合傳統(tǒng)的審美視角,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復雜的內(nèi)涵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高中語文必修4說課稿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

①〈1〉誦讀感悟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詞是宋詞中的經(jīng)典,文辭優(yōu)美,感情濃郁,我要認真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驗女詞人孤凄愁絕的情感。讓學生在誦讀中發(fā)現(xiàn)詩詞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zhì)疑,思考,品析,鑒賞。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zhì)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③.比較法

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lián)系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詞的藝術(shù)特色。

④.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學法指導:

意象意境感情

(四)說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shù)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還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說不盡的愁。

2比較閱讀《聲聲慢》與《一剪梅》

(1)學生試讀這兩首詞

根據(jù)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試著讀課文,考慮語調(diào),語速及感情基調(diào)。

(2)聽錄音范讀或老師范讀上闋

讓學生與自己前面的試讀對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問學生朗讀其中一首

糾正讀音,糾正節(jié)奏,調(diào)整感情。

問題:《聲聲慢》這首詞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詞中表現(xiàn)的“愁”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樣呢?((板書:一般愁字別樣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種“閑愁”,《聲聲慢》則勝于“愁”?!伴e愁”自是相思之情,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確:創(chuàng)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南渡前:描寫少女、__時期的生活閑愁、離愁--清麗婉轉(zhuǎn)

南渡后:表現(xiàn)思夫、思國、思鄉(xiāng)濃愁、哀愁--沉哀凄苦

設計意圖:通過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對比閱讀,讓學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詞的不同風格和不同情感。

都說“一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般深的“愁”該怎樣抒發(fā)呢?

請同學們齊讀此詞,找出課文中直接抒發(fā)情感的句子

明確:①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②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人通過這兩句,直接抒發(fā)了自己的愁情。這次第,是指什么時候呢?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寫此詞時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記)

李清照大事記:

1103—1126年:與趙明誠結(jié)婚,婚后融洽歡娛,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研究,度過了這一生中最安寧、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__透頂,金兵入侵,圍困京師。

1127年:金滅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書畫在戰(zhàn)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終年49歲,李清照時年46歲。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李清照被判刑兩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她死于何時,葬于何處。

李清照寫此詞時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經(jīng)歷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寫此詞的?(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孤獨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詞人在《聲聲慢》中寫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們的第二個問題:找出奠定全詞感情基調(diào)的句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李清照在尋覓什么?她當時的境況怎樣?(當時李清照的境況時國破家亡、夫死,自己顛沛流離。她可能在尋覓往昔歡樂的歲月,__前的他太平生活,還有丈夫在世時的愛情等等,但卻又不知道去哪里尋找。從這個動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詩人尋找到曾經(jīng)的快樂、幸福了嗎?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尋覓的結(jié)果不但沒尋回失去的東西,環(huán)境的冷清反而讓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詩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凄苦無告)

開頭這14個疊詞奠定了全詞哀婉凄涼的感情基調(diào)。

二分析意象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當詞人帶著滿眼憂愁來看周圍的事物時,“物皆著我色”。請問作者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現(xiàn)她的愁。自讀課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風、過雁、黃花、細雨、梧桐)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睘槭裁词堑?(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闭埻瑢W們回憶出詞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現(xiàn)過黃花的詩句?!包S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對于滿地黃花堆積,你們怎么理解?(花開得盛:花凋謝在地。理解為花開之盛則是以樂景哀情反襯;理解為花凋謝在地則是以花喻人正襯,寫出詞人的凄苦憂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梧桐的詩句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溫庭筠《更漏子》)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雨的詩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由此我們可知雨是哀傷﹑愁絲的象征。

由此我們可知梧桐一葉知秋牽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寫悲秋,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內(nèi)涵。

6.總結(jié)鞏固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diào)。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晚年的“愁”則是在經(jīng)理了孤獨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后的“欲說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ji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課堂總結(jié),讓學生明白詞人早晚期詞作風格的差異,理解了“愁”的豐富內(nèi)涵。

7.探究性作業(yè):

根據(jù)所學知識,搜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xiàn)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設計意圖:根據(jù)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yè)設計可以呈現(xiàn)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yè)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范文3

一.說教材

《滕王閣序》位于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第二課。本課是一篇駢體文性質(zhì)的抒情散文,駢體文的文體特征和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

(2) 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背誦精彩段落;

(3) 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征——對偶與用典

2.過程與方法:

學會分類積累文言知識和作文素材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志寸高遠、窮且益堅的精神品質(zhì)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 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

(2) 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背誦精彩段落;

(3) 培養(yǎng)志寸高遠、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zhì)

2.教學難點:

了解對偶與用典

四.說教法學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都會用到,最重要的是能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讓教與學都落到實處。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文本所處位置及內(nèi)容含量,我將使用兩個課時講授本文,第一個課時著重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第二個課時重在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第一課時

1.導入:通過大家都學習過的人教版必修七年級所學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出對王勃的介紹。學生對王勃并不陌生,在課前又查閱過相關資料,此處就由學生起來講述,教師補充。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孫。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李賢)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劍南,后補虢州參軍。又因私殺官奴獲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貶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絺句,對仗精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詩文集早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3. 全班齊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錯誤,學生讀后找出文中寫景段落(2、3)。此處按照長文短教,難文精教的原則,不求面面俱到,重點讓學生掌握積累文言知識的方法,在繼續(xù)學習中舉一反三。

教師按照“重點實、虛詞”、“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固定/特殊句式”六大類范講第2段。

例:時維九月,序?qū)偃铩A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

訪風景于崇阿。

4. 全班誦讀第3段,之后同桌之間討論或個人獨立查閱資料,按照老師范講第2段的模式,在教師引導下完成第3段的學習。

學生課下在筆記本上獨立完成課文剩下段落文言知識的積累,此項任務要列入課外作業(yè),教師要及時檢查,并作出負責的反饋和評價,可結(jié)合本冊書后面“梳理探究”模塊中《文言詞語和句式》來講解,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當然,這個好習慣從初學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時就要養(yǎng)成,長期積累,必出成績。

5. 全班齊讀2、3段,乘勝追擊,試著背誦,減輕課下背誦負擔,同時鞏固加深已學知識。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范文4

教學目標

1、 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的情感和思考,感受她在厄運中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執(zhí)著,對人性善的深信不疑

2、 學習、了解書評的一般寫法,嘗試寫評論性的文章

說明:

本文是《紐約時報》一篇書評,寫于1952年當時,《安妮的日記》剛剛在美國出版,遠沒有現(xiàn)在的影響力作者說它是“經(jīng)典之作”,因為書中的安妮·弗蘭克勇敢、陰郁、機智、自我懷疑,幾乎完美表達青春時期的劇碼,還因為它并非事后回顧,而是同期記載了每一刻顫抖的生命,更因為書中隨處可見的對世界、對生命的好奇和熱愛,對人類價值的堅守

正如日記中并沒有故意賺人熱淚的故事,作者評述的時候,始終客觀冷靜,不事雕琢,摘引日記中的文字時,津津樂道于密室居民的日常生活,極富人情味,著力表現(xiàn)普通人在__恐怖陰影中的從容自若關于這一點,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深入文本,品讀作者摘引的文字,感受一個鮮活的生命在與世隔絕的生活中的堅忍和勇氣

2、 難點:理解《安妮日記》作為經(jīng)典之作的“雙重意義”

說明:

本文開篇即冠以《安妮日記》“經(jīng)典之作”的高度評價,隨即多方面論證其經(jīng)典性,語言洗練、中肯但安妮所處的逆境對于學生來說距離太遠,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書籍和影視資料,更多的了解“二戰(zhàn)”和“__”,尤其要通讀《安妮日記》這樣,對所評述的內(nèi)容有了感性的認識,才能對作者的觀點和情感有切實的認同,并由此形成更為全面的思考

__的幸存者們,在經(jīng)歷了恐怖的劫難之后,出于自衛(wèi)的需要,首先選擇沉默,以抵擋太多的悲哀對他們來說,最迫切的是尋找親人,重組家庭幾乎是在20年之后,他們才開始重聚力量,一點一點開口而1947年出版的《安妮日記》則成為最早訴說這一慘劇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3月,流亡倫敦的荷蘭政府,通過廣播,號召荷蘭人民把自己的日記保存下來,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可以作為珍貴的史料正因為這個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相信真理、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才有了今天的《安妮日記》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預習導入

揭示課題

1、教師課前布置:

(1)要求學生閱讀《安妮日記》部分篇章,感受她樸實流暢的文筆中蘊藏的痛苦的等待、花季的憧憬和對生命的思考

2、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教師順勢引入課題

1、利用圖書館和網(wǎng)絡資源,查找作品

可以一個人閱讀,也可以三、四個同學分章節(jié)讀

2、學生讀日記中最讓自己感動的文字,并把這些文字做成ppt文檔,交流的時候,邊投影

1、本文是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評述,不閱讀原文,就沒有對那個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xù)活著!”的少女的認識,對作者所說的“經(jīng)典之作”也就無從體認

2、此環(huán)節(jié)是為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的學習作準備

初讀文本

理清層次

1、課文副標題為“評安妮&8226;弗蘭克著《安妮的日記》”,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找出這篇文章哪些部分是“評”,“評”的內(nèi)容是什么

1、學生速讀課文

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分段

14小節(jié)為一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安妮日記》作為經(jīng)典之作,具有雙重意義

514節(jié)為一段,摘引日記原文,表現(xiàn)安妮對真理、和平、人性的執(zhí)著追求敘議結(jié)合

15小節(jié)為一段,介紹日記的出版流傳,痛惜哪些慘死在集中營的幾百萬安妮一樣無辜的生命

本文結(jié)構(gòu)清晰,敘議有機結(jié)合在學生已經(jīng)對原著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觀點、情感,并初步感知評論文的寫作特點

跳讀文本

品味詞句

1、作者說安妮的日記“細膩翔實”、“溫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這些特點?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摘引日記的文字

2、要求學生選擇最有體會的文字,發(fā)表見解

高二的語文說課稿范文5

一、教材地位及學情分析。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的習慣。而且,唐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瑰寶,代表著中國古典詩歌的成就。誦讀唐詩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因為其審美上的理解難度使歌越來越成為少數(shù)人的藝術(shù)。尤其是對于青年學生來說,在喧囂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誦讀鑒賞唐詩確實需要教師興趣的激發(fā)。本學期第四單元精選了唐代兩大創(chuàng)作高峰李白和杜甫的幾篇作品,我希望以此為契機激發(fā)學生研讀唐詩的興趣?!靶小笔菢犯枨囊环N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fā),即事名篇,自創(chuàng)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為歷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在藝術(shù)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敘事之中。

有的學生說本能的不喜歡這個總是郁悶的老詩人,總覺得讀他的詩缺少激情,不想讀李白那么酣暢淋漓?;趯W生的情況,我覺得應該補充作者的背景知識,從時代背景,個人性格,人生經(jīng)歷幾個角度,使學生對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學生對杜甫的尊重和敬仰,從作者出發(fā)激起學生的讀詩興趣。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希望通過他的詩歌使學生能夠觸摸到這位這位懷著深廣的憂憤的詩人,體會他的濃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基于以上原因我比較詳細的介紹了作者,在處理寫作背景時,我就弱化了,只是給了學生一個時代的前提,畢竟理解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但是關于安史之亂,學生歷史課已經(jīng)講的很詳細了,他們能夠基本把握當時的背景。這樣既避免了教學的重復,又節(jié)約了寶貴的課時,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詩歌鑒賞本身。同時,為了保護學生出初讀課文的自我體驗,我準備把對于背景的介紹放在朗讀課文之后,給出時代背景之后,再讀課文,讓學生談談體會,引導學生學會在時代背景下分析作品。學習詩歌要能夠鑒賞詩歌,在這篇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的第二個教學重點就是把握鑒賞要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實施過程。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兵車行》正是詩人標志著詩人沉郁頓挫詩風形成的作品。因而在這篇文章中,我把體會詩人深切的憂國憂民的感情作為了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希望通過朗讀,特別是配樂朗讀來引導學生去觸摸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在實踐中把握“沉郁”。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他的詩歌富于音樂美,在體會中把握“頓挫”。

初步體會了詩人的情感和創(chuàng)作風格以后,接下來引導學生進一步賞讀詩歌。本詩開頭和結(jié)尾各是一副畫面,“慘別圖”和“鬼哭圖”。首先讓學生描述詩句描繪了一副什么樣的畫面。這樣設問,能夠做到把形象具體化,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觀察近幾年的高考題,這樣的設問也越來越多。用兩幅圖來連綴全篇,追根究原,就是文章的中間部分。理清了文章的基本脈絡之后是鑒賞詩歌的重點句。我選擇了兩句作例子,帶領同學賞析。“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

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發(fā),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fā)。如今,一個剛到束發(fā)年齡還不怎么會束發(fā)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fā)。人過40,頭發(fā)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 “或從“與”便至”,“去時”與“歸來”,說的是服役時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頓生,統(tǒng)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熬灰姖h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極度荒廢,函谷關以東大片農(nóng)田荒廢,人煙稀少,千村萬落長滿荊棘和杞柳,“禾生垅畝無東西”,生活無著,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處是一片荒蕪,滿目瘡痍,十分荒涼。請學生分小組討論,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進行鑒賞,然后發(fā)言交流。

三、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朗讀配樂

四、教學預期

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讓“詩圣”杜甫走進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同學學習唐詩的興趣,真正愿意讀詩,背詩,喜歡詩。更希望他們把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堂之外,認識到語文不僅僅看成是考試科目,更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把語文學習變成自覺自愿的求知。

8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