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學網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

| 國渝

教學是老師的教和學生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yǎng)活動,“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zhàn)國的24節(jié)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yǎng)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fā)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fā)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lián)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fā)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fā)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fā)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zhàn)國24節(jié)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jié)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xù)搜集24節(jié)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y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zhàn)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xù)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xiàn)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zhàn)國時測出24節(jié)氣。

5、名醫(y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zhàn)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jié)假日,搜集自己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fā)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xiāng)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3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qū)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史實。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2、過程與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2)通過合作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二、重點和難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三、教法和學法:

1、啟發(fā)式教學結合網絡教學

2、自學探究式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四、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出示一組三星堆文化圖片,進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的基本概況。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圖片供學生討論,了解夏商周青銅器的高超技藝,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分析青銅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藝。并要求學生用橡皮泥或膠泥制作一種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業(yè)也很興盛,體會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艱辛,通過實踐提高感性認識。

3、以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導出夏商周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得出當時的農牧業(yè)已相當發(fā)達的結論,這個時代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4、設置二個動腦筋題:

(1)組織學生討論:談談你所認識的青銅文化,全面了解青銅文化,認識是農業(yè),手工業(yè),畜牧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提出你認為誰是輝煌燦爛青銅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問題,供學生討論,明確青銅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隸制文明。

5、教學小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體現(xiàn)知識的整體性。

6、課堂驗收:摘星星專欄,以多種方式使學生掌握本課知識重點。為進一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你認為我國是世界文明故國嗎?學生大體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國,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橫相聯(lián)系,增強民族自豪感。

附:板書設計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xiàn)青銅器;

2、到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的有司母戊鼎----至今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和四羊方尊

3與商周同期,在我國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青銅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__的主要表現(xiàn),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__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yǎng)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導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tǒng)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fā)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xiāng),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__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xù)戰(zhàn)斗,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相關文章:

鄧稼先優(yōu)秀教案4篇1000字左右

小石潭記教案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反思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多篇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方案4篇

學校社會實踐方案4篇

5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