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

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

| 國渝

歷史學專業(yè)要求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fā)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1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夠知道《史記》的作者、體裁和在中國歷的重要地位。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借助實例,分析佛教、道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司馬遷與《史記》學習,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治史態(tài)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二、要點分析:

1、重點:佛教的傳入、司馬遷和《史記》

2、難點:宗教的本質及其復雜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學法:識圖學習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你聽說過佛陀入夢和白馬馱經(jīng)的故事嗎?讓我們在故事的交流中走進那段歷史吧,由此引入教學。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是秦漢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在宗教知識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傳入:

⑴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創(chuàng)立的。佛教是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的。

⑵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一、識讀插圖《白馬寺》:

學習方式:問題識圖與閱讀。通過多媒體展示交流相關的圖片、圖畫和視頻資料;演出課本劇,等等。使學生了解:漢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經(jīng)求佛是佛教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事件。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傳的基本思想:

討論:佛教為什么能夠進入思想相對封閉的中國?本質是什么?

借助具體事例,對佛教的思想進行討論分析,形成認識:佛教宣揚忍耐順從的消極的人生觀,在當時對于維護社會秩序比較有利,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愿望。因此,封建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極度的社會苦難,使廣大

民眾方面看不到解脫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對于廣大民眾也產(chǎn)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質是麻痹廣大民眾的精神鴉片。

⑶佛教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作分層學習)

A級:知道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B級:舉出一兩個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說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

2、道教的興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黃老學說和巫術,興起于東漢時期植根于中國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馬遷和《史記》:

1、補償教學:教師進行史書體例解說,幫助學生了解紀傳體與編年體、通史與斷代史的含義。

2、活動學習: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司馬遷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關書籍中有關《史記》的材料。

3、討論交流:

⑴司馬遷撰寫《史記》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治學和治史態(tài)度?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么?其重要價值的在哪里?

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討論,形成初步認識;每一小組派出代表發(fā)言,其余同學補充,進行觀點交流,形成共同認識:

4、觀點認識:

⑴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實事求是的治史態(tài)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結論: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與史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學生解說: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情況。說明它的發(fā)現(xiàn)轟動了全國,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學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跡的資料。)

學習檢測:

⒈選擇:佛教和道教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點是

A.其宣傳的內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認為忍受苦難就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

C.都主張修身養(yǎng)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揚放棄欲望就可以擺脫生死輪回

⒉名言賞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誰的名言?他在中國歷的地位怎樣?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們應向他學習什么?

⒊請你解說:西安秦兵馬俑博物館請作一日解說員,請你把自己設計的解說詞寫出。

附:板書設計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發(fā)源于古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

2、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經(jīng),并在洛陽建成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二、道教的出現(xiàn):道教源于中國,在東漢時興起。

三、王充《論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鬼神存在。

四、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創(chuàng)立了紀傳體的體例。

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找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_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shù)脑u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找與唐太宗、武則天統(tǒng)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jīng)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tǒng)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tǒng)治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tǒng)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柏懹^之治”的局面出現(xiàn)在誰統(tǒng)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_統(tǒng)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占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李世民功勛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fā)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jù)這一開_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jīng)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jīng)濟上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征,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fā)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wěn)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jīng)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tǒng)治。

在學生自由發(fā)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fā)展尤其經(jīng)濟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_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并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復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3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yè)。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xiàn)在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兩大戰(zhàn)役中。

這兩大戰(zhàn)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zhàn)役的年代。(官渡之戰(zhàn)在200年,赤壁之戰(zhàn)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zhàn),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zhàn)。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fā)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lián)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戰(zhàn)中居于優(yōu)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赤壁之戰(zhàn)經(jīng)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fā)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qū)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tǒng)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tǒng),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一、官渡之戰(zhàn)200年袁紹與曹操

二、赤壁之戰(zhàn)208年孫權劉備聯(lián)軍與曹操

三、三國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

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yè)

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fā)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xiàn)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fā)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發(fā)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fā)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系。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fā)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tài)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shù)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xiàn)。

【教學過程】

導入:歷中原地區(qū)的許多統(tǒng)治者與邊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qū)?是現(xiàn)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shù)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shù)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lián)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qū):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chǎn):游牧為業(yè),有的以農(nóng)耕為生。

崇尚戰(zhàn)功,以戰(zhàn)死為榮。軍法很嚴,戰(zhàn)時前隊皆死,后隊方進。以戰(zhàn)死為榮,幾代都戰(zhàn)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chuàng)建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后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么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專講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qū)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后,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游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tǒng)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經(jīng)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jīng)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的局面。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jīng)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只要講清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發(fā)生就不難理解了。

3.講述“隋朝的統(tǒng)一”,教師可制作一幅揭貼式地圖,展現(xiàn)“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tǒng)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統(tǒng)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chuàng)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tǒng)”局面,為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4.講述“隋初經(jīng)濟的繁榮”,可分為兩個步驟,先展現(xiàn)“繁榮”的表現(xiàn),再探究“繁榮”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農(nóng)立國,“繁榮”的基礎是農(nóng)業(yè)。教師可用兩張投影片作具體描述:

(1)

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2)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貞觀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是少見的。

再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jīng)濟繁榮出現(xiàn)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chǎn)。

講“繁榮景象”重在感受,講“繁榮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讓學生記憶。

5.“大運河的開通”一目是全課重點,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于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導入框、課文、“動腦筋”、地圖、“活動與探究”之二)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或討論,并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1)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參見重點分析)。這也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jīng)濟實力”這句話(這是本課書兩目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利用《隋朝大運河》地圖(有條件的學??捎矛F(xiàn)代化手段做成課件)介紹隋煬帝征發(fā)幾百萬人,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開鑿大運河的概況。使學生認識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fā)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后,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jù)”: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③閱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閱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fā)言和個人發(fā)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師可利用本課課題“繁盛一時的隋朝”作全課小結,投影圖示:

繁盛一時的隋朝{“繁盛”{①國家統(tǒng)一

②經(jīng)濟繁榮

③大運河開通

“一時”──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為綱,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考和表達不同見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jīng)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tǒng)一,使隋煬帝有征發(fā)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2.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蹦隳苷f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為什么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

中國古代在沒有鐵路、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陸路運輸糧食只能利用車、馬,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糧食比起陸運,運量大,速度快,費用小。

練一練

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運河?

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

活動與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么區(qū)別?

思路:①今天的運河不經(jīng)過洛陽;②今天運河北段已不通航,現(xiàn)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與判斷: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說的對?你怎么看?

①總的來說是好事,但只用一個“好”字或一個“壞”字來評論大運河的作用太簡單化了。②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不過,說是“好事”的,還是看到了問題的主要方面。③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jīng)濟的交流,也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但當時為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


七年級上歷史經(jīng)典教案相關文章:

鄧稼先優(yōu)秀教案4篇1000字左右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優(yōu)秀范本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多篇

學校領導班子述職報告優(yōu)秀范文800字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方案4篇

小石潭記教案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及反思

課題申報書經(jīng)典范文多篇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多篇

5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