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

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

| 國渝

生物學(Biology)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幾千年來,中國在農、林、牧、副、漁和醫(yī)藥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1

一、教材

第九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包括二個內容,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對環(huán)境的保護。環(huán)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國際和國內環(huán)境保護形勢的發(fā)展所趨,這兩個內容應該是相互相承的。而現(xiàn)實中人們對于前者的了解遠沒有后者那么廣泛,故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介紹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huán)境的保護之間關系即是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第八章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根據(jù)大綱和課程目標,本課內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保護措施,了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和面臨形勢。2.情感態(tài)度目標:

①通過對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體的統(tǒng)一觀念及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②通過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與形勢的分析,增強愛國情感和建設祖國的社會責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學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收集關于生物多樣性的環(huán)保宣傳資料,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態(tài)度。

三、重點、難點

重點:①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保護(知識重點)。這個知識點是建立科學環(huán)保意識的理論基礎,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才具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飽滿的熱情投入行動,而保護措施就是我們能夠起而行的具體體現(xiàn)。②我國多樣性的概況及形勢(情感重點)。此是本文的情感重點,只有知道我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才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及能讓我們對環(huán)保事業(yè)堅持下去的源動力。

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這個知識點需要對第八章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結構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這些已學知識相聯(lián)系起來才能真正理解,而且無法用具體的感性材料可以幫助學生的理解,比較抽象,故將其列為難點。

四: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jié)課我采用的是講述法,但不是傳統(tǒng)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直觀教具(圖片),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由此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

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更要的是讓學生充分體現(xiàn)其主體性。讓學生讀——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學會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強理解力。

讓學生講——討論分析信息,讓能表達出來,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讓學生想——在討論、分析、綜合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養(yǎng)歸納、比較、綜合能力。

讓學生做——學生在收集對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資料中得到實踐,培養(yǎng)實際收集信息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我以一句廣告詞來引入本文。畫面是一雙黑猩猩純真無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號就是“我們不想孤獨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2.引出課題:生物多樣性及保護

從三個層次上來理解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基因,生物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

3.進入教學過程:

(1)設計問題情境: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組織討論,得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通過這種學生自學和討論來體現(xiàn)本文的重點內容——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增強閱讀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歸納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對本文的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讓學生來說明自己對其的理解,從而帶動學生回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請學生比較生物多樣性的三種使用價值的側重點。以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處理所面對的難題來解決本文的難題。

(2)展示資料,探討問題:我國的生物資源和面臨威脅。

用圖片(有條件的可以用錄象)來展示我國存在的各種美麗生物和瀕臨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國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來感受到我國的生物資源之豐富。

讓學生表達出自己收集起來的資料(包括圖片、數(shù)據(jù)),由這些直觀感性材料中須生可以強烈感覺到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剝光皮赤裸裸的棄于在山谷中,如此觸目驚心!),就引出一個問題:如何保護這些美麗的生靈?

由此展開討論,包括以下幾個內容:①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什么威脅?②這些威脅來自于什么?③為消除這些威脅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讓學生從生活中得到啟示,并舉出例子。(比如對于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加深理解)

六:作業(yè)

最后留下思考題:我們在生活日常中可以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些什么?

七:板書設計

第九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第一節(jié)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一、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

2、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

3、生物多樣性的潛在使用價值

三、我國生物多樣的概況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我國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

四、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2

教學重點:1、圍繞細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點進行學習和討論。

2、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3、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礎。

4、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為第五章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1、細胞的體積與相對表面積對于細胞的意義。

2、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理解膜的流動性。

3、葉綠體、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結構和功能,理解細胞器間的關系。

4、染色質與染色體間互相轉換的動態(tài)關系

教學過程:

問題:病毒具有生命物質中最重要的兩種成分——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者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核酸??墒遣《緟s不能單獨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細胞后才能體現(xiàn)生命的特點。上述事實說明了什么?你能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嗎?

小結:從物質基礎方面考慮,病毒成分簡單不足以完成復雜的新陳代謝;從結構基礎上看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新陳代謝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病毒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病毒必須寄生于活的細胞生物中才能體現(xiàn)生命現(xiàn)象。

問題:根據(jù)初中知識,舉例說明細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幾類?它們在結構方面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結構?

課件演示幾種植物細胞、幾種人體細胞、原核細胞。

小結討論結果。

第一節(ji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生物界把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單獨分成一個特殊的界。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又根據(jù)細胞是否有細胞核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明確指出:高中階段主要學習以真核生物為中心的有關生物學問題。

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構)

解釋細胞的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

引發(fā)學生探究細胞亞顯微結構的興趣。在電鏡下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課件演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等電鏡照片。

指導學生讀圖:識記各結構名稱以及各結構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注意區(qū)分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

課件演示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模式圖,辨認細胞亞顯微結構。比較細胞的異同時要注意糾正錯誤。強調細胞共有的結構和特有結構,總結出筆記。

問題:

1、不同點?植物和動物組織細胞浸在清水中結局相同嗎?為什么植物可以光合作用?

——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有的細胞有葉綠體或大液泡。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有中心體。

2、相同點?說明了什么?這些生命必不可少的結構究竟用什么作用?這些結構是如何體現(xiàn)出生命特點的呢?

分別學習細胞各部分結構及功能。(重在理解生命意義)

一、細胞膜

細胞都有細胞膜這足說明其對生命的重要性。根據(jù)細胞膜的相對位置可以推斷細胞膜對細胞有保護作用。

學生討論:哪些實事可以說明細胞膜是有生命的?

(相關內容見擴展資料)

細胞膜是如何保護細胞的?細胞膜的結構和成分與一般的膜存在什么根本的區(qū)別?

問題討論:學生設計實驗:

(1)證明膜的存在。(質壁分離;顯微探針感受阻力;電鏡觀察。)

(2)研究細胞膜的結構需要得到實驗的材料,選用什么樣的生物提供材料?理由?如何得到細胞膜?

(培養(yǎng)學生在下結論或推測時要重證據(jù)、講道理。表達觀點時條理清晰的基本素質。)

介紹細胞膜的獲取方法(相關內容見擴展資料)。使學生了解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

(3)如何定性、定量的測定細胞膜的成分?

觀察法:電鏡觀察細胞膜:暗、明、暗三層結構。厚度約75~100埃(見擴展資料)。

實驗法:科學家通過化學分析的方法測定了細胞膜的化學成分:

事實一:膜易被脂類溶劑溶解。容易被蛋白酶溶解。(處理后消失。)

事實二:脂類物質很容易通過細胞膜。

事實三:用指示劑可以確認其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

對于一般學生,可以通過分析上述資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同時了解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1、成分:磷脂、蛋白質

2、結構:

問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這兩類物質分別隸屬于親水和疏水物質。這兩類物質應該如何排布?

(1)磷脂分子結構特點:磷脂分子分疏水端和親水端。

如果是一層分子排成一個平面會是什么樣子?(不符合細胞膜內外均為水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使細胞不能正常進行物質交換。)如果是兩層會是如何排列?理由?

(2)親水的蛋白質與磷脂分子的關系?

根據(jù)前面給出的信息判斷:暗層和亮層哪層是脂類物質?哪層是蛋白質類物質?依據(jù)?

理解內外兩側暗中央發(fā)亮的觀察結果。

由于觀察技術所限,科學家對細胞膜的認識基本上是假說和推測,了解學說和假說的區(qū)別。為形象表示細胞膜的結構特點科學家根據(jù)假說設計了一些生物模型。其中被廣為接受的是:液態(tài)鑲嵌模型——突出液態(tài)結構

(1)兩層磷脂分子——基本骨架

(2)蛋白質覆蓋、鑲嵌、貫穿于“骨架”上。

問題:這樣的結構與一般的“膜”有什么重要區(qū)別?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對其生理功能會產生什么影響?

親水物質可以充分接近膜,但是不能隨意通過膜!

磷脂分子相互之間不連接,而且分子始終處于運動中——液態(tài)流動狀。

磷脂分子中的2分子脂肪酸總有一個是不飽和的鏈,因此脂肪酸長鏈在雙鍵處發(fā)生彎折。當分子旋轉時會使相鄰分子發(fā)生位移,有可能制造出一個瞬間的縫隙,為物質擴散創(chuàng)造了機會。(——如果膜兩側存在濃度差、分子又比較小或是不被磷脂分子排斥的脂類物質即可以發(fā)生擴散。)

離子的直徑應該是比較小的,應該按照濃度差擴散。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原因?

細胞膜上蛋白質的作用:

蛋白質是兩性化合物。因此帶電的離子不易通過細胞膜。細胞外有些離子或小分子有機物可能會與膜上某些蛋白質發(fā)生作用,導致相關蛋白質分子發(fā)生臨時性該變。蛋白質會出現(xiàn)臨時“隧道”或發(fā)生穿膜運動。結果是使相應的離子或小分子有機會通過細胞膜。膜上的這些蛋白質分子被稱作載體。

糖蛋白形成的糖被的生理功能:

(1)保護潤滑作用

(2)細胞識別作用:

實驗一、取低等多細胞動物黃海綿和紅海綿各一塊。分別打散并充分混合。靜置培養(yǎng)一段時間。結果:細胞重新聚集,形成黃海綿和紅海綿。沒有混合色海綿。

實驗二、人類ABO血型的免疫反應。(選擇講述)

通過學習蛋白質的功能(如細胞間的信息傳遞;細胞的物質交換和免疫反應等),有助于學生理解蛋白質的分布特點及其作用。

載體:(蛋白質)分布于膜上,專一性運輸特定物質的工具。

學生進行歸納總結:通過以上學習,總結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證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事實以及細胞膜的流動性對細胞的意義:

(1)草履蟲食物泡的形成及發(fā)展變化。

(2)變形蟲捕食和運動時偽足的形成;白細胞吞噬細菌;胞飲與分泌;

(3)細胞分裂時膜的流動性

(4)細胞雜交時的細胞融合

人——鼠細胞雜交實驗:熒光標記膜上的蛋白質,(紅色和綠色)細胞結合處界限分明。37℃、10分鐘后,界限消失,紅綠熒光標記的蛋白質均勻分布已經(jīng)看不出任何界限了。

學生總結:細胞膜通過流動可以完成什么生命過程?

(為細胞吸收、分泌、修復、融合、運動、捕食、變形、分裂等提供了基礎)

3、細胞膜的特點:①結構特點具有流動性。

②功能特點具有選擇透過性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生物膜與一般非生物膜的不同,體會生物膜的生命特點。

學生討論:細胞膜的流動性與功能上的選擇透過性之間的聯(lián)系。

4、各種物質通過膜的方式:(請參閱“細胞的亞顯微結構.ppt”)

學生討論生物模型:

(1)一碗水中滴一滴紅墨水,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物理學上屬于哪類?原理?

(自由擴散的條件是:兩個溶液之間存在濃度差)

注意糾正:強調擴散的雙向性,總結局是擴散速率不同造成的。

(2)如果兩個濃度不同的溶液之間存在半透膜——溶劑分子可以自由通過,溶質分子不能通過時,溶液中溶劑分子的擴散,又該是什么結果呢?(逆濃度方向發(fā)生)

(3)細胞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是否都可以通過擴散作用通過細胞膜呢?哪些不可以?為什么?擴散作用局限于哪些類型的物質?

小結:

擴散屬于被動運輸。根據(jù)是否需要載體幫助擴散分為:協(xié)助擴散和自由擴散。由于水分子的擴散是逆濃度差進行的,因此水分子的擴散又被稱為滲透作用。

問題:擴散作用是細胞依靠濃度差進行的被動吸收方式。它的優(yōu)缺點各是什么?

細胞是如何吸收離子和小分子有機物的?

講解主動運輸?shù)奶攸c:以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比喻。使學生知道主動運輸?shù)奶卣鳌?/p>

列舉主動運輸?shù)氖聦崳?/p>

(1)海帶細胞中的碘濃度30倍于海水;其他海藻有的甚至可以200萬倍于海水;

(2)紅細胞中的K離子30倍于血漿。

(3)不同植物吸收的元素的種類和比例不同。

學生總結歸納、填表:

方式

通過方向

載體輔助

能量消耗

物質形式

自由擴散

滲透作用

協(xié)助擴散

主動運輸

總結:膜的保護作用是一種生物保護。一旦細胞死亡此作用將消失。

問題:

(1)細胞膜對細胞的保護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細胞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害物質被屏阻。保證新陳代謝的需求原料及時供應,產物及時排除。)

(2)細胞膜不同于一般非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特點是哪些?

(結構上的流動性,功能上的選擇透過性。)

5、細胞的內吞和外排作用:不能透過細胞膜的大分子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強調:物質始終沒有透過細胞膜,其原理是利用了細胞膜的流動性。

6、細胞膜的作用:生物性保護。

細胞膜與細胞的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密切相關。

在植物細胞膜外還有有細胞分泌的纖維素、果膠等物質構成的細胞壁。對細胞具有機械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事實:用纖維素酶除掉細胞壁的植物細胞不再保持原來的形態(tài)。將這樣的細胞放置在清水中時,它會象紅細胞一樣吸水破裂。

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3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jié),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jié)內容,第一節(jié)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于是進入第二節(jié)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jié)內容又是第三節(jié)內容“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钡膶W習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在第四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jié)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tǒng)”等內容已經(jīng)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初中階段已經(jīng)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一般規(guī)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fā)現(xiàn)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導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癥—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后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qū)別,為什么有這樣的區(qū)別?隨后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jié)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癥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仡櫯f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lián)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并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通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yōu)閷W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并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說?學生根據(jù)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提出假說,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后稱熱打鐵,繼續(xù)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況,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才可能穩(wěn)定于細胞內外均為水的環(huán)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了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么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jù)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視頻和實驗五)

視頻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光標記技術,啟發(fā)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歸納相應結論,并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通過視頻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質疑、創(chuàng)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說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并進行詳細講解并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并檢驗教學效果。

環(huán)節(jié)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布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xiàn)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通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于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課后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二章第二節(jié),表面上看本節(jié)要說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問題,其根本是要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減數(shù)分裂與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緊密相連,而減數(shù)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解決了本節(jié)的問題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學學習道路上的一只“攔路虎”。

2.教材的處理和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內容量大,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通過薩頓假說和摩爾根的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是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xiàn)代解釋(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如果一節(jié)課講完,時間肯定很緊,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鍛煉,因此我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節(jié)課完成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明,并配以少量的練習,第二節(jié)課完成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的理解,輔以較多的練習。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節(jié)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對前面內容(孟德爾的兩個實驗和減數(shù)分裂)的熟練程度,本節(jié)課主要達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這是理解孟德爾兩大定律實質的前提)

⑵能力目標:體會科學研究中的“類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標:學習科學家敢于懷疑的科學精神(當時就是因為摩爾根對孟德爾遺傳理論的不相信和對薩頓的懷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學的真理)。

4.重難點的確定

如果要記住“基因在染色體上”這個結論是非常容易的,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關鍵是要求學生理解體會這個結論的來歷,學會這種科學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學習”,我對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動都需要去做實驗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課就不需要探究,這個理念是希望讓我們和學生都形成一種習慣,即對我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首先可以提出假設,然后實驗證明,最后得出結論,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這堂課我就準備按這樣一個思路來講授,因為這節(jié)內容剛好符合這樣一個特點,首先是薩頓發(fā)現(xiàn)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它們的分離與減數(shù)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這樣一個現(xiàn)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設(薩頓假說),然后是摩爾根的實驗……,當然本節(jié)課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比如問題探討中“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lián)想到什么?”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fā)下答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甚至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我們這堂課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

三.說學法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的傳授及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是不夠的,教學任務需要更多地依賴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體協(xié)商與對話等教學情境來實現(xiàn)。所以本節(jié)課除了傳統(tǒng)的傳授法之外,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達到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主動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潛在作用。

四.說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導入

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lián)想到什么?(這是教材上設計的問題,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學生將遺傳因子與染色體聯(lián)系起來,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回答出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哪怕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那我們這堂課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

(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從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體上)

通過上面的導入很容易過渡到薩頓的發(fā)現(xiàn)以及假說,但是要說明一點,假說的提出不是無根據(jù)的亂說,而是通過“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因為薩頓發(fā)現(xiàn)基因和染色體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這里面需要給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類比推理,并強調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與討論”: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體)嗎?如果你也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請你在圖中染色體上標注基因符號,解釋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P28圖)

這個“思考與討論”必須讓學生來完成,當學生將基因標注在染色體上之后,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F1還是F2代,結果與前面孟德爾所做的實驗(還沒有發(fā)現(xiàn)減數(shù)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這個時候學生會有這種感覺:將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標注在染色體上是一點都沒有問題。

(三)摩爾根的實驗

由推理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實驗圖解(略)

對于摩爾根的實驗我想特別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選材是關鍵(果蠅)

2、所研究的性狀(紅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對相對性狀,符合孟德爾的分離定律。

3、關注特殊的現(xiàn)象(白眼性狀總是與性別相關聯(lián))是實驗最終的突破口。

4、性染色體的發(fā)現(xiàn)推動了這個實驗的進展。

將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體上,Y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實驗現(xiàn)象的導了合理解釋。這里有必要讓學生寫出紅眼雌蠅與白眼雄蠅的遺傳圖解:

還必須提醒學生注意,在孟德爾對豌豆的雜交實驗現(xiàn)象提出合理解釋之后還必須有一個驗證,即測交實驗,因此這里也需要多摩爾根的解釋進行驗證,這個過程讓學生完成,有利于對前面遺傳圖解的鞏固。

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5

課題1 果膠酶在果汁生產中的作用

1.簡述果膠酶的作用。

2.檢測果膠酶的活性。

3.探究溫度和pH對果膠酶活性的影響以及果膠酶的最適用量。

4.搜集有關果膠酶應用的資料。

一、果膠酶的作用

1.果膠是植物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它是由____________聚合而成的一種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在果汁加工中,果膠不僅會影響________,還會使果汁______。

2.果膠酶能夠分解______,瓦解植物的________及________,使榨取果汁更容易,而果膠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也使得渾濁的果汁變得澄清。

3.果膠酶并不特指某一種酶,而是分解果膠的一類酶的總稱,包括________________酶、__________酶和________酶等。

思考:利用果膠酶進行果泥處理時,可不可以再加入蛋白酶促進細胞壁分解?

二、酶的活性與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活性:酶催化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酶活性的高低可用在一定條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學反應的__________來表示,即單位時間內、單位體積中反應物的________或產物的________來表示。

3.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pH和________________等。

4.實驗設計

(1)探究溫度對果膠酶活性的影響

①實驗原理:果膠酶活性受溫度影響,處于最適溫度時,活性。果肉的出汁率、果汁的澄清度與果膠酶活性大小成______。

②實驗的變量:自變量是溫度,因變量是果汁的澄清度和出汁率。

(2)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①實驗原理:果膠酶活性受pH影響,處于最適pH時,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適pH時酶活性降低。

②實驗變量:自變量是______,因變量是果汁的________和出汁率。

三、果膠酶的用量

1.果膠生產時,為了使果膠酶得到充分利用,應控制好酶的用量,用量多少常通過測量____________來探究。

2.實驗設計:自變量是________的用量,因變量是果汁的______。

答案:一、1.細胞壁 胞間層 半乳糖醛酸 出汁率 渾濁

2.果膠 細胞壁 胞間層 半乳糖醛酸

3.多聚半乳糖醛酸 果膠分解 果膠酯

思考:不可以。因為果膠酶是蛋白質,加入蛋白酶后會使果膠酶被分解。

二、1.一定化學反應

2.反應速度 減少量 增加量

3.溫度 酶的抑制劑

4.(1)正比 (2)pH 澄清度

三、1.果汁的體積

2.果膠酶 體積

1.果膠酶的組成及特點

果膠酶不是特指某一種酶,而是分解果膠的一類酶的總稱;果膠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能被蛋白質酶水解掉;果膠酶具有酶的通性:只改變反應速度,不改變反應的平衡點。

能夠產生果膠酶的生物包括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細菌等,食品工業(yè)生產中需要的果膠酶主要來自霉菌發(fā)酵生產??缮晒z酶的霉菌有黑曲霉、米曲霉和文氏曲霉等。培養(yǎng)曲霉可用液體培養(yǎng)法,需添加果膠作為誘導物。

2.探究溫度和pH對酶活性的影響及探究果膠酶用量的兩個實驗的注意事項

(1)在探究溫度或pH的影響時,需要設置對照實驗,不同的溫度梯度之間或不同的pH梯度之間就可以作為對照,這種對照稱為相互對照。如果將溫度或pH作為變量,控制不變的量應有蘋果泥的用量、果膠酶的用量、反應的時間和過濾的時間等。只有在實驗中保證一個自變量,實驗結果才能說明問題。

(2)在混合蘋果泥和果膠酶之前,要將蘋果泥和果膠酶分裝在不同的試管中恒溫處理。這樣可以保證底物和酶在混合時的溫度是相同的,避免了蘋果泥和果膠酶混合時影響混合物的溫度,從而影響果膠酶活性的問題。

(3)在用果膠酶處理蘋果泥時,為了使果膠酶能充分地催化反應,應用玻璃棒不時攪拌。

題型一 果膠酶的作用及影響因素

【例題1】 果膠是植物細胞壁以及胞間層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膠酶能夠分解果膠,瓦解植物的細胞壁及胞間層。請你完成以下有關果膠酶和果汁生產的問題。

(1)在果汁生產中應用果膠酶可以提高________和________。

(2)某實驗小組進行了“探索果膠酶催化果膠水解最適宜的pH”的課題研究。本課題的實驗步驟中,在完成“燒杯中分別加入蘋果泥、試管中分別注入果膠酶溶液、編號、編組”之后,有下面兩種操作:

方法一:將試管中果膠酶溶液和燒杯中的蘋果泥相混合,再把混合液的pH分別調至4、5、6……10。

方法二:將試管中果膠酶溶液和燒杯中蘋果泥pH分別調至4、5、6……10,再把pH相等的果膠酶溶液和蘋果泥相混合。

①請問哪一種方法更為科學?__________,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時攪拌,其目的是________,以減少實驗誤差。

③如果用曲線圖的方式記錄實驗結果,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當橫坐標表示pH,縱坐標表示________時,實驗的操作和記錄是比較切實可行的。根據(jù)你對酶特性的了解,在下圖中選擇一個最可能是實驗結果的曲線圖:________。若實驗所獲得的最適pH=m,請你在所選的曲線圖中標出“m”點的位置。

解析:果膠酶可以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方法二是將試管中的果膠酶溶液和燒杯中蘋果泥的pH分別調至4、5、6……10,再把pH相等的兩溶液相混合,這樣操作能夠確保酶的反應環(huán)境從一開始便達到實驗預設的pH環(huán)境。否則,由于酶在pH升高或降低時把果膠分解了,造成誤差。實驗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時攪拌的目的是使酶和反應物(果膠)充分地接觸,以減少實驗誤差。實驗中的坐標圖,橫坐標表示pH,縱坐標表示果汁體積最合適。在一定范圍內,隨pH增大,酶的活性增強,生產的果汁多,體積增大;超過最適pH,隨pH增大,酶的活性減弱,生產的果汁少,體積減小。

答案:(1)出汁率 澄清度

(2)①方法二 方法二的操作能夠確保酶的反應環(huán)境從一開始便達到實驗預設的pH環(huán)境(或“方法一的操作會在達到預定pH之前就發(fā)生了酶的催化反應”)

②使酶和反應物(果膠)充分地接觸

③果汁體積 甲 如下圖所示

題型二 實驗變量

【例題2】 探究溫度、pH對果膠酶活性的影響和探究果膠酶用量的三個實驗中,實驗變量依次為(  )。

A.溫度、酶活性、酶用量 B.蘋果泥用量、pH、果汁量

C.反應時間、酶活性、酶用量 D.溫度、pH、果膠酶用量

解析:首先要明確實驗變量、反應變量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針對三個探究實驗進行分析。實驗一為探究果膠酶的最適溫度,實驗二為探究果膠酶的最適pH,實驗三為探究果膠酶的最適用量,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答案:D

反思領悟:設計實驗時應該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對照原則和等量原則進行實驗設計,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1.下列關于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絕大多數(shù)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

B.參加反應的前后,酶的化學性質不變

C.酶的活性受環(huán)境的pH和溫度的影響

D.酶在細胞內才能發(fā)揮作用,離開細胞即失效

2.以下關于果膠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果膠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膠分解酶、果膠酯酶等

B.果膠酶的化學成分為固醇

C.果膠酶的催化作用不受溫度影響

D.果膠酶可以催化多種化學反應

3.下列哪一項說法是錯誤的?(  )

A.酶是細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劑

B.溫度、pH和酶的抑制劑等條件會影響果膠酶的活性

C.果膠酶能催化果膠分解,但不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只能使果汁變得澄清

D.生產果汁時,為了使果膠酶得到充分的利用,節(jié)約成本,需要控制好酶的用量

4.在用果膠酶處理果泥時,為了使果膠酶能夠充分地催化反應,應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果泥用量 B.加大果膠酶用量

C.進一步提高溫度 D.用玻璃棒不時地攪拌反應混合物

答案:1.D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但酶發(fā)揮作用并不一定都在細胞內。如各類消化酶是消化腺細胞產生并分泌的,在消化道內消化有機物。

2.A 果膠酶同其他大多數(shù)酶一樣,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其催化作用受溫度和pH等因素的影響,果膠酶只能催化果膠的分解。

3.C 果膠酶能使果汁變得澄清,并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4.D 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反應混合物,可使果膠酶和果泥充分接觸,更好地催化反應。


高中生物教學課教案相關文章:

大一總結大一學年自我總結范文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 高中生物學習知識點總結范文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多篇

高中語文邊城教案教學設計

態(tài)度的重要性 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重要性

關于學習方法的演講稿范文5篇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方案4篇

高中學生自我陳述報告500字

2020高一英語教學反思范文

學校愛國衛(wèi)生工作總結

4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