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美文

5U文學網(wǎng) > 美文 > 經(jīng)典美文 >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文學短評,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教材分析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文學短評,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教材分析

| admin

高中《琵琶行》文學短評是什么?

如下:

《琵琶行》內(nèi)容,如小序中所說,所寫的是作者由長安貶到九江期間在船上聽一位長安故倡彈奏琵琶、訴說身世的情景。作為一首敘事長詩,此詩結構嚴謹縝密,錯落有致,情節(jié)曲折,波瀾起伏。

第一部分從“潯陽江頭夜送客”至“猶抱琵琶半遮面”,敘寫送別宴無音樂的遺憾,邀請商人婦彈奏琵琶的情形,細致描繪琵琶的聲調(diào),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huán)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

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弦”。“無管弦”三字,既與后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

因“無管弦”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huán)境烘染,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xiàn)轉(zhuǎn)機作了準備。

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弦”“慘將別”一轉(zhuǎn)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于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可以說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么容易,又要經(jīng)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像“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愿見人。

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xiàn)她的難言之痛的。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nèi)心之隱痛,為后面的故事發(fā)展造成許多懸念。

第二部分從“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至“唯見江心秋月白”,寫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體而生動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內(nèi)心世界。先用“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贊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

“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后六幺”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tài),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fā)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靶∠仪星腥缢秸Z”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jīng)再現(xiàn)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xiàn),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

旋律繼續(xù)變化,出現(xiàn)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伴g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像“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yōu)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yōu)美?!坝难省敝暎诌烊?,而這種聲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

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jīng)結束了。

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漸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于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

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huán)境描寫作側(cè)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

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fā)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nèi)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zhèn)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zhèn)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zhèn)“反側(cè)”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于是被貶為江州司馬。

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于變相發(fā)配。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zhuǎn)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天,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彈琵琶的長安倡女,便用為題材,這首敘事長詩《琵琶行》。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仰望天空時,什么都比你高,你會自卑;俯視大地時,什么都比你低,你會自負;只有放寬視野,把天空和大地盡收眼底,才能在蒼穹沃土之間找到你真正的位置。無需自卑,不要自負,堅持自信。我高一頻道為你整理了《人教版 高一語文 必修一知識點》希望你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第一單元——詩歌】

一、單元教材及學習重點說明:

這個單元主要指導學生鑒賞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本單元有中國詩歌、外國詩歌,大都是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主題可以共用一個“情”字來概括:《沁園春長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錯誤》中閨中思婦對“歸人”的怨情……情感“風景”可謂豐富多樣。教學時,用“情”這根線串起這些看似各不相關的詩歌“珍珠”,學生必收獲情感,啟迪思想。

這個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情感與意象,既是指單元鑒賞重點,也可以說是詩歌鑒賞的主要 方法 ,即:一方面要注意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詩中運用的意象。下面分別 說說 這兩個方面。

如何體會詩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較含蓄甚至隱晦的詩歌如《雨巷》《斷章》等表達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思想生平和詩中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三個方面入手。欣賞技巧是重要的,但須提醒學生要有意識地增加生活閱歷,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 文化 修養(yǎng),尤其要廣泛閱讀中外名詩,培養(yǎng)對詩的感受力和讀詩的趣味。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意象是詩歌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耙狻奔葱蕾p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審美主體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有形與無形的統(tǒng)一。具體教學中,要注意區(qū)分詩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稱為實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qū)嵣钜庀螅凇对賱e康橋》用得較多,如“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輝”“夏蟲”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則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們表達的詩人思想情感豐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預習要點:

1、基礎知識(字音、字形、詞語)。

2、按要求朗誦。

3、詩歌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的經(jīng)歷。

4、相關的文學常識。

5、分析意象;發(fā)揮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誦:《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第二單元──古代記敘 散文 】

一、單元教材及學習重點說明

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

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發(fā)展簡況。

能使用多種語文工具書,利用多種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

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長地提升學習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說,讀懂、讀通仍是主要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首先要掃清語言文字障礙,在此基礎上再把握 文章 主題或中心思想,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然后登堂入室,顧及其他目標。不能忽略基本訓練而一味地進行玄妙的“探究”,那是違背文言文教學規(guī)律的。

二、預習要點:

1.朗讀背誦;《荊軻刺秦王》

附背誦部分:

《荊軻刺秦王》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2.概括要點;

3.提取精要;

4.培養(yǎng)語感;。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第三單元──現(xiàn)當代寫人記事散文】

一、單元教材及學習重點說明

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寫人記事的佳作。它們都是回憶性、紀念性的文章,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一是寫悲慘、憂傷之事,表憤怒、悲悼之情,發(fā)深邃、邈遠之思(《記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寫偉人、名人之事,表贊美、頌揚之情,傳活潑、幽默之趣(《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些課文都包含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生哲理,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咀嚼,帶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也可以獲得豐富的語感和寫作的啟示。

學習本單元寫人記事的散文,既要學習品人,又要學習品文。品評人物,要以性格、品質(zhì)為關注點。例如梁實秋筆下的梁啟超顯示出豪爽的性格,汪曾祺筆下的金岳霖顯示出真率的性格。有時人物的性格是多種因素構成的,如劉和珍既是溫和的又是英勇的。品評人物,不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還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人物的外貌言行容易描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則難于準確地把握,而高明的作家則擅長此道,如巴金坦陳深藏的心跡,從“懺悔”入筆,寫出了一個大作家的豐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品評人物,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時代因素,將對人物的分析,與對時代背景的分析相結合。如劉和珍身上具有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和英勇獻身精神,這是和平年代的青年所沒有的特點;巴金自我解剖自己身上的一些特點或弱點,也體現(xiàn)歷史和時代留在作家身上的特殊印記。

品文,就是品賞文章(在這里是散文)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語言藝術。以前語文課堂上習得的方法仍可沿用,在本冊第一單元里學到的欣賞詩歌的方法也可靈活運用于本單元。本單元品文的內(nèi)容大致包括:賞析寫人技巧,如刻畫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賞析敘事技巧,如與人物相關的材料的詳略安排,敘述的先后次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還有其他一些技巧,如修辭方法,白描,渲染,直抒胸臆,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散文的語言藝術,也是學習這個單元要著重揣摩和賞析的。就像詩歌的語言是藝術化的語言一樣,散文的語言同樣是藝術化的語言,散文的語言與詩歌的語言相比,具有不同的藝術趣味,從一定意義上說,散文的語言離學生常用的書面語言更近,這是勝于詩歌的語言之處。本單元的練習多有語言題,主要是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這些語言的,其實不限于這些語言題,在學習每篇課文的時候,都可以品味課文中精彩的和關鍵的語句,還可以仿寫課文中的語句。有些課文作了評點示例,學生也試著評點課文,評點課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賞析課文語言。

二、預習要點:

1.抓住細節(jié);

2.分析個性;

3.體察傾向;

4.品評亮點;

5.圈點批注。

6.背誦:《記念劉和珍君》第二、四節(jié)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總結 相關文章: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中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筆記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小總結

★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小結

★ 高一語文必修一基礎知識總結歸納

★ 高一語文重點知識歸納基礎總結

★ 高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高一語文《沁園春 長沙》詩評300字

讀毛澤東的詩,總會感覺到很強的時代感,總會感覺到他要抒發(fā)的感情是那么的濃烈,是那么氣吞山河。無論是《長沙》還是《雪》,雖是寫景,卻不失詩中要表達的抱負。

讀毛澤東的詩,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進他所處的環(huán)境的。我們沒有身臨其境,卻倍受君臨天下的氣勢。是的,中國從來就需要這樣的有志青年。

《雪》,磅礴的山巒連在一起,何等壯麗的冬色。寥寥幾筆,生動形象的冬雪圖就展現(xiàn)在眼前。似沒有紋身也一樣銘心。寫景同時抒發(fā)遠大的理想,是一代風流人物的表現(xiàn)。

《長沙》,深遠的秋景在毛澤東的筆下,不但沒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種感覺:秋原來是可以像春一樣充滿生機和生命。于是碩果累枝頭的季節(jié),解放了人們的舊思想。對四周楓林如火的真實寫照,寄寓著他火熱的革命抱負。

《雪》與《長沙》是異曲同工,共奏中國美好江山的悠揚樂韻。

高一語文古詩詞短評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宋代: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桿處,正恁凝愁!(闌 一作:欄)

賞析:

此詞開頭兩句寫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里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皾u”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復經(jīng)雨滌,于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tài)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凄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游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凄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痹~意由蒼莽悲壯,而轉(zhuǎn)入細致沉思,由仰觀而轉(zhuǎn)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凹t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败圮邸?,正與“漸”字相為呼應。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盁o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處于詞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游子歸來?!罢`幾回”三字更覺靈動。結句篇末點題?!耙嘘@干”,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相關聯(lián)、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fā);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詞中思鄉(xiāng)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復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這樣,

古體詩中的月的文學短評

在古詩中,一些字眼是含著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霸隆弊鳛橐环N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xiàn)“言外之意”的深層內(nèi)涵。

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寫不同凡響。

詩歌中共有五次寫到“月”。開篇詩歌就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句來渲染餞別的悲慘。在楓葉飄飛、荻花凋零、涼風瑟瑟的深秋時節(jié),作者和朋友飲酒作別。月色朦朧,醉意朦朧,一輪昏黃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淚眼,又像月會隨水流去。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詩人感情的作用,而且還為下文寫“忽聞水上琵琶聲”的驚喜埋下伏筆。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迸门叱难葑嗉妓囀拱拙右缀退呐笥褌兲兆?。一曲琵琶聲息之后,人們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里,聲已息而意未盡,甚至連水面都無波痕,皎潔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靜,表達了聽眾如癡如醉的情感。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秋月春風”寫出了時間的流逝,濃縮了琵琶女賣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暫,寫人的老去、失寵,襯托寂寞與孤獨。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睂懪门袄洗蠹拮魃倘藡D”后的生活場景,用月來襯托人的孤獨、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作者聽了琵琶女的苦訴之后,因同病相憐而自敘身世。這兩句詩實際是白居易悲慘孤獨苦悶生活的真實寫照。由于白居易屢受排擠,被貶官異地,人生旅途上無絲毫快樂可言,再加上憂國憂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還有閑情雅意來沐浴春光,觀賞明月呢?美好的場景,孤獨的場面,反襯人的寂寞~

高中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必修三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必修三知識點1

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欣賞中外小說:

《林黛玉進賈府》《祝?!贰独先伺c?!?。相對于初中階段所學的小說而言,這幾篇小說情節(jié)結構比較復雜,反映的社會生活面也比較廣,而且風格多樣。

一《林黛玉進賈府》節(jié)選自《紅樓夢》,為該書序幕之一,通過林黛玉的所見所聞,對賈府這個封建大家族做了具體的介紹,人物刻畫、環(huán)境描寫都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小說的藝術特色。

二《祝?!肥囚斞傅拇碜?,關注的是一位下層農(nóng)村婦女祥林嫂創(chuàng)傷累累而又麻木愚鈍的心靈世界,一以貫之地體現(xiàn)了魯迅關注農(nóng)民命運、反對封建壓迫的主題,代表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藝術成就。

三《老人與?!肥侵Z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漢子”形象。作品中充滿象征意味的 故事 ,簡潔洗練的文風,生動的心理描寫,充分表現(xiàn)了海明威爐火純青的敘事藝術。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是一種通過敘述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完整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具體充分的環(huán)境描寫構成了小說的三要素,欣賞《林黛玉進賈府》《祝?!贰独先伺c?!罚梢酝ㄟ^分析這三個要素把握小說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則是重點,三篇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祥林嫂、桑地亞哥,無不栩栩如生,學習時可以從人物語言、心理、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來把握。

另外,在單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個學習重點就是品味語言,包括對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及作者的敘述語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可以得到解決,后者則需要單獨拿出來分析?!读主煊襁M賈府》《祝福》兩篇的敘述語言相對比較客觀,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小說大多是這樣的風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與?!返臄⑹稣Z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簡潔明快,都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品味。

高中語文必修三知識點2

第二單元

第二單元欣賞七首唐詩:

作者分別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隱。

李、杜二人是唐代詩壇最耀眼的兩位明星,李白的歌行體詩歌想像豐富,比喻奇特,筆法夸張,韻律流轉(zhuǎn)華美,杜甫的律詩沉郁頓挫,音律優(yōu)美,構思奇妙,《蜀道難》和《秋興》《詠懷古跡》《登高》分別代表了他們詩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詩人,他的《琵琶行》敘事與抒情結合,字里行間滲透著深摯的情感。

李商隱是晚唐詩人,一生在政治夾縫中求生存,內(nèi)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詩歌中抒發(fā)個人情感,《錦瑟》《馬嵬》都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

欣賞這些作品,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一、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詩歌長于抒情,它凝練的詞句、富于想像的跳躍式結構、富有音樂美的韻律和節(jié)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發(fā)情感。本單元所選的詩歌,情感的抒發(fā)都是含蓄的,這就需要我們進入詩人所描寫的情境中細細體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讀和背誦,但要注意讀詩要有讀詩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揚頓挫要和詩歌的情感格調(diào)以及形式適配,比如讀《蜀道難》要高亢激昂,讀《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體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讀法,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已有提示,此處不再贅述。其次要發(fā)揮想像和聯(lián)想,不僅要把詩歌描繪的景物、事態(tài)還原成腦中的圖畫,而且要設身處地,感受詩人在此種情境中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理解。古人云:詩無達詁。詩人的情感往往隱藏在寫實或想像的畫面背后,有很多“月朦朧,鳥朦朧”,難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對同一首詩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體驗,這是正常的。像本單元所選的《錦瑟》,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本身就有豐富的多解性,各種說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們且不能別黑白而定一尊,教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個性化體驗。其他詩歌如《蜀道難》《詠懷古跡》等雖然詩意較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沒有分歧。

背誦篇目:李白:《蜀道難》

杜甫:《秋興》(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隱:《錦瑟》《馬嵬》

高中語文必修三知識點3

第三單元

第三單元學習古代議論 散文 :

中國古代散文在先秦有兩個流派:史傳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以敘事為主,后者多是議論性的 文章 。本單元所選的《寡人之于國也》《勸學》就屬于諸子散文一派,前者屬于對話體的論辯文,語言犀利,步步緊逼,氣勢逼人,后者為長篇論文的節(jié)選,句式整齊,善用多樣化的比喻。西漢時期,賈誼繼承了先秦諸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總結 秦代滅亡的教訓,寫了著名的《過秦論》。這篇文章通篇一氣貫之,氣勢充沛,雄辯有力。到了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繼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語言抒情達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主張寫文章要“惟陳言之務去”,強調(diào)“文從字順”,“詞必己出”,《師說》一文體現(xiàn)了作者的這一藝術追求。

學習這個單元,首先要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句式和常見的 文化 常識,逐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語感。其次要注意學習文章立論、論證的 方法 ,注意其嚴密周詳?shù)恼撟C邏輯?!豆讶酥趪病沸枰莆盏奈难灾R:

1.生字

曳:yè 數(shù)罟:cùgǔ 洿池:wū 雞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戰(zhàn):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 句子 中的通假字,寫出本字并翻譯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

涂有餓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3. 說說 下面加點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河內(nèi)兇:古義: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兇惡,殘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同意,認可

棄甲曳兵而走:古義:逃跑;今義:指一般的行走。

鄰國之民不加少:古義:更;今義:增加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古義:開倉救濟;今義:發(fā)現(xiàn)、出發(fā)

王無罪歲:古義:年成;今義:指年齡

4.幾個重點詞語的解釋

填然鼓之:象聲詞,指擊鼓聲

養(yǎng)生喪死:供養(yǎng)活人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愛兄長

負戴:負擔。負,背負;戴,把東西頂頭上。

5.指出下面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

于: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

寡人之于國:對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

王: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請以戰(zhàn)喻:用

可以無饑矣:憑借

以時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第一個食,吃,動詞;第二個,食物,名詞

之:填然鼓之:音節(jié)助詞,不譯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獨立性

五畝之宅:“的”,助詞

6.指出下面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解釋

填然鼓之:名作動,擊鼓

樹之以桑:名作動, 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動,穿上

謹庠序之教:形作動,認真從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動,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7.指出下面幾個句子的句式,并口譯

是亦走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非我也,歲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未之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狀語后置,“則無望民之于鄰國多”

申之以孝悌之義:狀語后置,“以孝悌之義申之”

樹之以桑:狀語后置,“以桑樹之”

《勸學》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一.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輮,通“煣”,使彎曲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zhì)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③名詞用作動詞: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過秦論》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

約從離衡(通“橫”) 合從締交(通“縱”)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陳利兵而誰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贏糧而景從(通“影”)

2、古今異義

例句 古義 今義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黃河 水道的通稱

贏糧而景從 擔負 勝或獲得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東 山東省份

流血漂櫓 盾牌 使船前進的工具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吝惜 愛惜、愛護、喜歡

寬厚而愛人 愛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戀愛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劃分 整體事物的分開或使整體的事物分開

3、詞類活用現(xiàn)象

A、名詞的活用

席卷、包舉、囊括 名詞作狀語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天下云集響應 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

贏糧而景從 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

內(nèi)立法度,南取漢中 名詞作狀語在國內(nèi)、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詞動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詞動用登上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名詞動用用破甕作 用草繩系

教師歸納,活用規(guī)律:名詞作狀語,名詞放在動詞前,1、2、3句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和狀態(tài),第4句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方位。

名詞活用作動詞,第5句和第7句,兩個名詞連用,表示事物的動作意義;第6句,名詞和動詞用“而”連接,這個名詞常用如動詞。

B、動詞的活用

追亡逐北 動詞作名詞逃走的人

卻匈奴七百余里 使動用法使……退卻

約從離衡 使動用法使……離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動用法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 使動用法使……爭斗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動用法使……滅亡

教師歸納:活用規(guī)律:動詞用作名詞,動詞在句中充當賓語,如例1、動詞的使動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動詞帶了賓語,4、5句,動作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這說明這些動詞都產(chǎn)生了使動用法。

C、形容詞活用

會盟而謀弱秦 形容詞使動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詞使動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詞使動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詞動用變小,變?nèi)?/p>

教師歸納:活用規(guī)律:形容詞后帶有賓語,且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說明形容詞用作動詞,表示使動的意義,如例1、2、3。

4、一詞多義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指揮

②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丟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諸侯。使動用法,使……滅亡

③固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險固地勢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⑤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候已困矣。丟失

因遺策。遺留

⑥度

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計算

5、請分別說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判斷句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被動句

③陳利兵而誰何。賓語前置句

④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介詞結構后置

6、 成語

同年而語 度長絜大

《師說》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jīng)傳zhuàn—傳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4、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 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今義: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對 兒童 、少年實施初等 教育 的學校。

眾人 古義:一般人,普通人。今義:許多人。

所以 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 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5、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斷句: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4)介賓 短語 后置句:

① 而恥學于師。② 不拘于時,學于余。③ 師不必賢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 (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7、一詞多義:

文言實詞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②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虛詞

①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 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 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如“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③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作動詞,“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① 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如“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背誦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國也》(背誦全文)

荀子:《勸學》(背誦全文)

賈誼:《過秦論》(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韓愈:《師說》(背誦全文)

22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