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高中語文高考教案

高中語文高考教案

| 國渝

語文,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高中語文高考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高中語文高考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方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2.初步鑒賞古代文言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德育目標

1.學習莊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個性解放的追求。

2.擯棄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2.鑒賞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3.鑒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對莊子的“逍遙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游”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談論。

教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及課文朗讀帶、多媒體。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莊子及《莊子》。

2.在誦讀基礎上,疏通、研習第一自然段。

3.引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人在自由的心態(tài)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zhàn)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游》(節(jié)選)。(板書課題)

2、莊周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大家可能知道李白有一句詩:“大鵬一日騰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曾有這樣的兩句詩詞:“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都是化用了古代一位名人的文句。這位名人是誰,能有這樣大的魅力,竟使詩仙李白、一代偉大領袖_都借鑒他?使歷代文人如陶淵明、蘇軾模仿他,連魯迅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這人是誰?他就是莊子!前幾句詩詞就是化用了他《逍遙游》中的文句?!跺羞b游》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逍遙游》。這一課是本單元最難的一課,希望同學們學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敏捷一點。那么,我們從《逍遙游》中學習什么呢?

二、解題

1.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一說今山東曹縣)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境貧困,曾向監(jiān)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見魏王。相傳楚威王聞其賢,以厚禮聘之為楚相,遭其拒絕,明確表示:“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霸,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從事于講學、著述,但從游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zhàn)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

2.背景材料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zhàn)亂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愈演愈烈,戰(zhàn)爭也空前殘酷。孟子所說:“爭地以戰(zhàn),_盈野;爭城以戰(zhàn),_盈城。”(《孟子離婁上》)就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莊子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及統(tǒng)治者深為不滿,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發(fā)出沉痛的_;他對自己無力改變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觀來影響和改造人們。這正是莊子思想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主觀原因。

3.《莊子》簡介

《莊子》(也稱《南華經(jīng)》《南華真經(jīng)》)一書,計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定內(nèi)篇為莊子自撰,其余則出自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肚f子》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在戰(zhàn)國時代的豐富和發(fā)展,這兩個方面都給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他關于道的理論,為中華民族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貢獻;他關于逍遙、齊物的論述是對世俗觀念、日常意識的重大超越;他關于生死問題的看法有助于人們破除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為后世中國無神論傳統(tǒng)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他關于社會政治文化的學說具有反抗_制度和等級壓迫的進步作用,對于人類社會糾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價值。從文學價值方面來講,《莊子》一書展現(xiàn)出來的浪漫主義才力,更為后世稱道和借鑒,魯迅先生說:“其為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千,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边@是很精當?shù)脑u論。至于書中主觀、消極、無為的一面,我們應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莊子的經(jīng)歷加以理解和批判。

三、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1.投影展示莊子畫像,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聽讀,注意疑難字的讀音以及斷句和語氣。

2.再放錄音,學生跟讀全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出古代散文的韻味來。

誦讀指導

《逍遙游》“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的描述對象,應讀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鷃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者”,讀時要帶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對宋榮子、列子,既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diào)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jié)尾“故曰”一句是結(jié)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3.學生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參照注解自己翻譯,隨時質(zhì)疑,教師解疑。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北冥mínɡ鯤kūn摶扶搖而上tuán坳堂āo

蜩tiáo莫之夭閼yāo槍榆枋fānɡ夜舂米chōnɡ

(2)注意下列加粗詞以及語句的意義

①怒而飛:振翅而奮飛。怒,通“努”,振奮的意思。

②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海動風起,這大鵬鳥就借風力遷往南海。海運,指海的運動,海動必然風起濤涌。

③《齊諧》者,志怪者也:《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情的。《齊諧》,書名。志,記載?!啊摺病?,表示判斷的句式。

④“諧之言曰”五句:《齊諧》書上說:大鵬遷往南海時,初飛時以翅膀擊起水花而上,高達三千里,然后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九萬里。它是乘著六月大風而飛去的。

⑤“天之蒼蒼”三句:天色深青,難道是它的本色嗎?它是高遠而沒有什么邊際的嗎?其,通“豈”。至極,窮盡。

⑥“且夫風之積也不厚”兩句:水的聚積不深厚,那么它負載大船就沒有力量。且夫,承接連詞,表示進一層議論。

⑦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夭閼:阻擋。

⑧奚以……為:表示反問,哪里用得著……呢?為,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呢。

⑨三餐而反:反,通“返”。

⑩之二蟲又何知: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么呢?之,此,這。何知,即知何,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四、研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誦。

1.指定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2.學生思考:

問題①:大鵬飛往南冥,需要什么?

問題②: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問題③:蜩與學鳩不能遠走高飛,是因為什么?

(解說:這三個問題較為淺顯,讓學生細讀課文,力求用原文中詞語回答。)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評價,明確答案:

問題①:大鵬飛往南冥,需要“海運”。

問題②: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問題③:蜩與學鳩不能遠走高飛,是因為“槍榆枋而止”。

3.理清第一段思路

①學生齊讀第一段。

②學生自己理思路,自由發(fā)表自己意見。

③教師點評本段思路:

本段內(nèi)容闡明世間萬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筆揮灑,以夸張手法描寫神奇莫測巨鯤大鵬,言其背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翼大,“如垂天之云”。這只鳥不止于大,它還要騰空而起,還要乘海風作萬里之游,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其次,作者以“野馬”“塵?!钡摹耙韵⑾啻怠迸c大鵬的“海運將徙”作對比,說明萬物皆“有所待”。接著,作者以童話般的敘述,寫蜩與學鳩對大鵬高飛遠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備糧的比喻予以反駁,表現(xiàn)了毫無自知之明的可憐和可笑。

④師生共同歸納思路(板書)。

4.根據(jù)思路,引導學生背誦。

5.學生齊背第一自然段。

五、課堂小結(jié)

本節(jié)內(nèi)容主要是第一段,而萬物“有所待”是更好理解“逍遙”的基礎,必須抓住意象特征,通徹理解。理清思路,是背誦課文的途徑。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預習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背誦。

2.研習二、三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段的背誦情況

1.學生分小組背誦,由另外小組訂正。

2.學生齊背第一段。

3.學生聽寫疑難詞語。

二、學生自讀、自譯二、三自然段

1.聽讀。聽錄音帶,注意疑難字的讀音、朗讀過程中的斷句以及語氣。

2.跟讀。(要求:聲音低點,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語氣來)

3.默讀。參照注解自譯二、三自然段,有疑難之處,隨時質(zhì)疑,教師巡回指導。

出示投影:

(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小知不及大知zhì朝菌zhāo蟪蛄huì窮發(fā)之北fà斥yàn

沮jǔ數(shù)數(shù)然shuó泠然línɡ惡乎待哉wū

(二)注意下列加粗詞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

①小知不及大知:見識短淺的小智比不上見識深遠的大智。知,即“智”,指智慧才能。

②奚以知其然: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奚以,即“以奚”,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然,代詞,這樣。

③窮發(fā)之北:草木不生的北極荒遠之地。

④彼且奚適也:它將要到哪里去?“奚適”,即“適奚”,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⑤此小大之辯也:這就是小和大的區(qū)別。辯,通“辨”,區(qū)別。

⑥而征一國: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而”,通“耐”,能。

⑦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都非議他,他卻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非,非議。

⑧猶有未樹也:樹,名詞用作動詞,樹立。

⑨旬有五日:“有”通“又”。

⑩惡乎待哉:憑借什么呢?惡,何,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三、研習二、三自然段

(一)研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

2.學生思考:

(1)第二自然段具體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聯(lián)系?

學生分小組討論,推薦代表發(fā)言。

師生共同歸納,明確:

朝菌、蟪蛄為小年;冥靈、大椿為大年。

二方比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長壽聞名,眾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湯之問棘,點明了“小大之辯”。歸納上文,補充印證。

板書:

(2)問:“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一自然段相關內(nèi)容似有重復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學生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對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可質(zhì)疑,也可予以反駁。

教師點撥:第一自然段中對大鵬的描述出自《齊諧》,《齊諧》是記載怪異之事的,人們會懷疑它的真實性,故而,作者引“湯之問棘”來加以證實;再者,前后兩處描寫詳略不同,描寫也有異:對于鵬之背,前者為“不知其幾千里也”,后者為“背若泰山”;對于“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后者用“羊角”描其狀。其實,這是莊子的有意之筆,通過“重言”(即重復之言)來加重論說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部分呼應和印證。

明確:并非簡單重復,同中有異,是對前文內(nèi)容的補充、印證,與篇首內(nèi)容照應。

(二)研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第三自然段內(nèi)容。(解說:允許學生停留在翻譯的基礎上)

復述范例:本段作者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以現(xiàn)實社會中四種人的具體論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間罷了。宋榮子已經(jīng)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內(nèi)外榮辱的界限,卻“猶有未樹”;子列子能御風而行,超然于世,但還是要依賴于風(即“猶有所待”)。這兩個人都比眾人高出一籌,但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何謂“逍遙”呢?莊子告訴我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痹鯓硬拍苓_到“逍遙”呢?用莊子之言即為“無己”“無功”“無名”。

3.問:作者在本段中闡明了什么觀點?作者是如何闡述此觀點的?

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歸納如下:

本段中闡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即“無所待”的觀點。

作者從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進而說明“小大之辯”,但本質(zhì)相同,即萬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接著,作者從自然界轉(zhuǎn)而寫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中的人有高出眾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還不是真正的“逍遙”。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xiàn)實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

四、探究式閱讀

關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說法。

課文補遺

“至人”“神人”“圣人”說法種種。

說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學語文》對此句的注釋是:“至人無己:修養(yǎng)的人忘掉自我。神人無功:修養(yǎng)較高的人無意追求功業(yè)。圣人無名:有學問道德的人無意追求名聲?!薄豆糯⑽倪x》(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釋為:“無己,無我。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連自己的形骸也忘掉。莊子認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才算逍遙游。無功,不追求功。無名,不追求名。莊子認為‘至人’比‘神人’‘圣人’為高?!薄断惹匚膶W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80年)在注釋《逍遙游》時也說:“第一句,‘至人’是莊子理想中修養(yǎng)的人,能達到任天順物、忘其自我(所謂‘無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莊子理想中修養(yǎng)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養(yǎng)的人,而莊子卻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為第三等?!?/p>

說法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屬同一境界?!啊跺羞b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見《語文第四冊教師教學用書課文鑒賞說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遙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見《新講臺:學者教授講析新版中學語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異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記自身存在的‘至人’,無用無為拋棄功名利祿的‘神人’,隱姓埋名鄙夷是非榮辱的‘圣人’,才達到莊子推崇的‘逍遙游’之境?!?見《寓言重言卮言》,《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六期)

說法之三:含糊其辭,閃爍不定?!度罩破胀ǜ呒壷袑W教科書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課《逍遙游》的課_解是:“至人,莊子認為修養(yǎng)的人。下文‘神人’‘圣人’義相近。無己,無我,即忘掉一切。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無功,無所為,故無功利。無名,不求聲名?!薄爸寥恕薄吧袢恕薄笆ト恕绷x相近,仿佛是說三者屬同一境界。“無己”,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那么,“無功”呢?“無名”呢?它們算不算逍遙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關系?這些都不得而知。

說法之四:如果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句話看做是運用了“互文”辭格,互文見義,參互理解,情形當會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樣,都“無己”“無功”“無名”?;蛟?,只要“無己”“無功”“無名”,就可以稱作“至人”,也可以稱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說,無己、無功、無名,共同構成了莊子心目中最為理想的人格特征。莊子認為,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便進入了“無所待”的絕對自由國,即“逍遙游”?;蛟?,能夠進入“逍遙游”,便會“無己”“無功”“無名”。

五、課堂小結(jié)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研習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對“有所待”的否定提出“無所待”的主張,進而通過淺顯短文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難怪魯迅先生會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薄板羞b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其內(nèi)涵指的又是什么?這種思想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下一節(jié)課我們再來探討。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文,找出文中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

2.淺析《莊周家貧》在寫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2.初探對“逍遙之游”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第1題,學生自由口述,作一般檢查。

第2題,抽一至兩名同學簡析,然后教師評價、歸納、明確:

《莊周家貧》是一則寓言,既體現(xiàn)了《莊子》以寓言見長的特點,又體現(xiàn)了莊子散文的又一特色:寫得幽默、辛辣,表現(xiàn)了很高的諷刺藝術手腕。

二、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根據(jù)自己找出的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簡析文章的藝術特色。

(解說:可以給學生作一些提示,如從比喻時選材的特點、夸張、擬人達到的效果等方面去分析,以避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交流看法,統(tǒng)一意見,然后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陳述本組的分析情況。

3.教師點撥

①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夸張描寫,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無形中聯(lián)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經(jīng)驗,調(diào)動了人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shù)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一方面說明小蟲小鳥局限于自己促狹的活動天地;另一方面也說明,它們和大鵬一樣,也是自得其樂適性逍遙的。這幾則寓言故事,善于發(fā)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嘆為觀止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藝術形象。

②探大膽的構思

文中的想象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更主要的表現(xiàn)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鳥的雄偉,那“以11千歲為春,11千歲為秋”的大椿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說明觀點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在莊子的筆下,魚可以化而為鳥,沖天飛起;鳥可以自視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他所想象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境界,又有誰能創(chuàng)造得出呢?那種境界的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莊子隨心所欲想象出的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思匠心的必然體現(xiàn)。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大鵬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還有什么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己”“無功”“無名”。

③析隱蔽的情感

莊子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沉溺于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醉心于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里。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在虛幻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悶,對人世間的絕望,追求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實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雖然提出“無己”,物我不分,卻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梢?,這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臟。

4.師生共同歸納文章的藝術特色。

①借用寓言說理,生動透徹。

魯迅評莊子的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萬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薄跺羞b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鯤、鵬、學鳩、斥鷃,有的是根據(jù)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②想象奇特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磥砘恼Q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③構思大膽奇妙,嘆為觀止。

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三、初探對“逍遙之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①學生各抒己見,談自己的看法。

②教師在學生意見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的展翅高飛還要憑借海運,并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義正辭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diào)指出有“小大之辯”,并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復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么呢?(給學生思考、回答的時間,以便拓展學生的思維)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向往著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里,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比較想象:一只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xiāng)”;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么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污濁黑暗的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xiàn)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2.什么是作者所謂的“逍遙游”呢?

①學生可以根據(jù)前面分析文章的藝術特色,從大鵬形象的探求中得到點啟示;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評析:

“逍遙游”如果望文生義地解釋這三個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讀完全文后,大家不免會產(chǎn)生疑問,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樣才能做到呢?下面從兩個方面來淺析一下:

①解“逍遙”之含義。

“逍遙”二字舊作“消搖”,郭慶藩《莊子集釋》引文云:“消搖者,調(diào)暢逸豫之意。夫至理內(nèi)足,無時不適,止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搖?!笔且环N閑適自得的心理狀態(tài)。細品課文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游”主要有兩層含義:a.無限的思維空間。既然擺脫了仁義是非的束縛,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莊子稱之為“游心”,是超脫功利和現(xiàn)實境遇的神游。b.自由無礙的心境?!板羞b”之“游”,沒有世俗的羈絆,也沒有孔子那種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緒,就可以真正做到無所忌憚,“安時處順”的暢達,保持淳樸真實的自然心態(tài)。擺脫了世俗標準,心理狀態(tài)成了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遙”呢?

②析“逍遙”之層次。

作為“逍遙游”的象征,莊子在文中運用他所擅長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種動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說有觀念意義的是斥、大鵬和至人,表現(xiàn)了莊子對“游”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認識:“小知”“有待”和“無窮”。斥之流不知大鵬的九萬里圖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它們雖然也有“決起而飛”“騰躍而上”的快樂之游,但根本無涉于“逍遙”,這是最低層次的“游”。宋榮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謂超凡脫俗了,但仍未達到逍遙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遙游”是徹底的“無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才是真正的“無窮”之“游”。

四、德育滲透

提問:學習本文之后有何啟示?應該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觀點?

學生討論后明確:

文章從高遠之志、厚積之力、小大之辯到無待之游的描述,給人的啟示是遠大的志向應當通向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而不應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現(xiàn)實功利,人應該有精神自由、個性解放的追求,這些都是莊子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而對于莊子思想中的虛無主義、絕對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識等消極因素,我們則應當擯棄。作為新世紀的弄潮兒,同學們應該積極進取、奮力拼搏,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課文總結(jié)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表現(xiàn)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比喻之奇特,聯(lián)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真可謂妙筆縱橫,別具一格,無愧魯迅先生“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評價。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文。

2.就文章的藝術特色中的某一點,寫一篇300~400字的鑒賞片斷。

高中語文高考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蘇軾,了解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

3、探討本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fā)。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本文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學方法:串講+探究、鑒賞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利用學習小組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了解被貶赤壁這段經(jīng)歷及與之有關的材料,了解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簡單知識等。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2、教師準備

(1)若用多媒體教學,收集資料,制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

(2)準備好相關的鞏固練習課前課中課后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是由不連續(xù)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臨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是自怨自艾,消極的躲避還是樂觀豁達的積極面對呢?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時,它就是我們?nèi)松呢敻弧=裉?,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處于人生底谷的蘇軾是如何去面對的。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里,為排遣內(nèi)心郁悶,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冻啾谫x》在我國文學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四、文體簡介

1、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jīng)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2、關于賦的特點:賦在藝術表現(xiàn)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nèi)理。在語言上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jié)合在一起。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diào)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五、解讀課文

(一)聽錄音朗誦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jié)奏。

(二)理清思路,學生討論回答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蕭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間的問答,文章重點轉(zhuǎn)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畫意,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隆⒔?、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jié)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_。)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感情的變化是:樂——悲——樂

1、具體品讀課文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根據(jù)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①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經(jīng),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應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詞,在……下,方位名詞

興:起,同風雨興焉

屬:zhǔ,通“囑”,意思是勸、請

②師生討論

師:作者在這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現(xiàn)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么?

生討論: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月圖等

總結(jié)選用(秋江風月圖—板書),那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生:清風、水波、月(師板書)

問: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生討論,師總結(jié):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xiàn)的。

(一寫夜游之樂。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2)全班齊讀第二段。

講解疑難字詞句,分析。

這段作者描寫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的簫聲。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師生討論)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jīng)?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為什么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六、課后作業(yè)布置

1、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

2、預習課文后三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理解作者豪放達觀的心態(tài)。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講內(nèi)容,串起課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對美景,客卻借簫聲奏出了不和諧的音響,并使“蘇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討論)

明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暫感觸生悲,三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與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生命短暫,有志無為者,惟有羨長江之無窮,哀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注意思想。

通過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諭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在由他們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周二人。更見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師總結(jié)過渡:作者因景而樂,因情傷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轉(zhuǎn)喜?

生討論,師點撥:作者從眼前的自然景物出發(fā),得出了自己觀于天地人生的認識。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和不變的一面。

水月人

變逝者如斯盈虛如彼生老病死

不變未嘗往也卒莫消長代代相承

師總結(jié):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于對問題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須臾而羨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樂上來了。

2、延伸思考討論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生討論: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xiàn)實出發(fā)來思考,對這一段還可還有許多問題:如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3、教學小結(jié)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簫吹奏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一場問答,轉(zhuǎn)移到關于認識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任務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xiàn)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中,滿腔悲憤寄寓曠達的風貌之下。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高考教案3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局限性。(難點)

2、了解先進行論證,然后得出結(jié)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

2、了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jīng)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為長沙王太傅深為憂傷憤懣,四年后改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jīng)??奁?,以至郁郁而死,年僅33歲。

后人輯他的文章為《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杰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diào)要削弱地方割據(jù)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nóng)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三、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強:

條件:

地利──據(jù)、擁。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內(nèi)政──務、修。

外交──外、斗。

2、日強:

文治──蒙故業(yè),因遺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國──合縱締交、九國不進。

結(jié)果──縱散約敗、割地賂秦。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

譯析三至五段;總結(jié)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3、注音:

崤逡笞隳鏑牖

二、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1、始強。

2、日強。

3、極盛:

外交──執(zhí)、御,百越俯首、北卻匈奴。

內(nèi)政──執(zhí)、鞭,隳城殺杰、廢道焚書。

4、滅亡:

陳涉:

人力──疲弊數(shù)百。

出身──貧苦農(nóng)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斬木為兵。

結(jié)果──天下響應并起亡秦。

5、亡因:

秦:

國力──非弱。

余威──震于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廟隳。

陳涉(與六國比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語)。

武器──非銛。

實力──非抗。

戰(zhàn)術──非及。

結(jié)論: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三、總結(jié)多義詞

1、制:

制其兵:控制,統(tǒng)率

制其弊:_

制六合:控制)

增其舊制:規(guī)模

制禮作樂: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銅

金城千里:牢固

聞金聲而止:鑼

3、勢:

萬乘之勢:權力,勢力

攻守之勢:形勢

兵勢強盛:勢頭,力量

四、析講

1、三段,秦始皇是怎樣統(tǒng)一天下的?統(tǒng)一天下后實行了什么樣的政策?

外交上,執(zhí)長策而御宇內(nèi)。用武力統(tǒng)一中國以后,國力空前強盛。開頭用五句話寫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著又以“百越俯首”“北卻匈奴”的事例,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又擴展了版圖,鞏固了邊疆,國力強大之極。

第二層,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廢道焚書”、“隳城殺杰”,迅速把它的統(tǒng)治置于同人民敵對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窮兵黷武,想憑借險要的地勢(“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仗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和依靠“良將勁弩”、“信臣精卒”來實現(xiàn)自己的統(tǒng)治,自以為這樣就奠定了“子孫萬世之業(yè)”。

2、課文前三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要這樣寫?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敘述了秦國從開始強大一步步發(fā)展到統(tǒng)一中國以后赫赫威勢。作者這樣寫,都是為下文寫秦國的迅速滅亡做襯托文章。

4、強大的秦國是怎樣滅亡的?

這一段的第一句,對秦國的勢力的強大再揚一筆,做足文章;接著,用“然而”一詞,調(diào)轉(zhuǎn)筆頭,把整個文章轉(zhuǎn)到反面。先寫陳涉出身,次寫才能,再寫人力,后寫物力,接著,寫由陳涉起義引起的巨大反響,“天下響應并起亡秦”。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寫秦國在陳涉發(fā)動的起義面前迅速滅亡的史實。

5、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這一段在上述大量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jié)。(見板書)拿秦與陳涉進行比較,照應第1~3段與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結(jié)論。

6、辯證分析:怎樣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確?

從結(jié)論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張“施仁義”來統(tǒng)治的。這種思想屬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疇,是對孟子“施仁政”這一思想的發(fā)揮。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秦國的逐步強大以至迅速滅亡,有著經(jīng)濟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義不施”作為的原因。但是,應該看到,秦朝的統(tǒng)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確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作者“施行仁義”的主張是針對漢初的政治而提出來的,在客觀上對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進步意義。

7、歸納主題:

本文論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變化中所犯的過失,分析總結(jié)了秦朝滅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關于治國應施仁義的主張。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復轍。

8、分析寫作特點:

⑴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舉例論證)

1~3段皆寫秦強,作者列舉大量史實,先寫始強,次寫日強,最后寫秦終于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鞏固的統(tǒng)治。寫來氣勢充暢,有如江河行地一瀉千里。4段用“然而”一轉(zhuǎn),寫出了秦國的迅速滅亡。5段對以上事實進行比較分析,最后用“何也”問句導出全文結(jié)論。

這種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jié)論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⑵對比論證:

1~3段與4段對比;5段內(nèi)比;2段內(nèi)比。

⑶對偶、排比,廣泛運用。

9、本篇為何從秦孝公寫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養(yǎng)輻射思維能力、擴散思維能力。)

五、完成課后練習

高中語文高考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文章破立結(jié)合的論證方式以及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在寫作上有所借鑒。

2、方法過程目標: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nèi)涵并與時代結(jié)合。

3、情感目標:如何培養(yǎng)潛力以及思維品質(zhì)教師引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

教學重點

學習并掌握文章破立結(jié)合的論證方式以及比喻論證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nèi)涵。

教學設計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昨日公開課抽簽,我很幸運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為你們是四個班中秀的,能和優(yōu)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樂的事。帶著這種好情緒我們一齊來聽一首歌曲。

哪位同學明白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電影——《KONGFU PANDA》。

這是好萊塢夢工廠制作的動畫大片,資料大致是,笨手笨腳胖乎乎的熊貓阿寶練就神奇中國功夫,打敗大反派作惡多端、忘恩負義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從5月28日零時全球公映,一票難求。

電影里中國文化的元素隨處可見:功夫——中國國粹,熊貓——中國國寶。

正因為如此,從第一部《功夫熊貓》上映起就有許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國的熊貓眼睛是綠色的,讓人感覺邪惡,真正大熊貓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國為什么用綠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國大熊貓的爸爸居然是只鴨子,毫無緣由,但這只鴨子分明和美國動畫片唐老鴨有幾分相像,對于以前沒有了解大熊貓故事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留下中國大熊貓有一個美國唐老鴨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藝術家趙半狄打著橫幅“不允許好萊塢在中國撈金”來到國家電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貓》咱們班上的狀況怎樣

我們來現(xiàn)場做一個調(diào)查,咱們?nèi)嘤卸嗌偃?/p>

你會去電影院或在家中觀看《功夫熊貓2》

其實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就給出了答案。我們先來學習這篇課文,然之后回答這個問題。

二、主旨探尋:

(一)整體把握

1、哪個同學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用這個格式來回答:反對提倡

反對送去主義,提倡拿來主義。

2、魯迅所談的“拿來主義”是針對什么而談的從外國“拿”什么呢

“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p>

卒章顯志,魯迅是從建設新文藝的角度,談要借鑒外國先進的文藝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鑒外國先進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新文藝。

(二)這是一篇議論文,又是周樹人寫的,很多同學都皺起了眉頭。咱們中學生學語文“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對魯迅的這篇文章,其實大可不必怕。剛才整體感之后,大家已經(jīng)明白文章就兩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們看第一部分怎樣寫

1、咱們班哪位同學朗誦,請你讀1—7段。大家一齊看看他是怎樣證明自己觀點的。

2、要證明一種做法可取,能夠有兩種方法,一是證明該做法的好處,二是證明其它做法的害處。請大家找出再拿來主義之外,還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樣的危害

構成板書:

做法危害

閉關主義 閉關鎖國 抱殘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義 卑躬屈膝 賣國求榮 亡國滅種

送來主義 商品傾銷 經(jīng)濟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論證 舉例論證 類比論證

3、魯迅為了將送去主義論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因果論證:因為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實行拿來主義。

舉例論證

類比論證:尼采自詡為太陽而發(fā)瘋與中國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樣可怕的。送去主義者的言論與尼采自詡太陽在本質(zhì)上是相似的

5、魯迅語錄:某些國人自夸中國地大物博,魯迅曾批評道:倘是獅子,自夸肥大是沒什么的;倘是一頭豬,自夸肥大,絕不是什么好事。

列強覬覦你,最終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孫后代在佳節(jié)大典之際磕頭賀喜討賞的畫面觸目驚心哪。

(三)學習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從反面論述了就應實行拿來主義,下文就應怎樣寫

——怎樣實行拿來主義。實行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2、請女同學中朗讀的一位來讀最后三段。

3、有沒有高度概括拿來主義做法的句子或詞語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說,就是四個字:占有、挑選

4、這一段有很形象的闡釋,找出來放聲讀一讀。

那里用了什么方法來論證的

5、剛才有同學說是比喻論證,誰能具體分析一下

構成板書:

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chǎn)。

魚翅:精華

鴉片: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

煙槍和煙燈、姨太太:糟粕。

三、走出課堂

1、眼下對待美國大片我們就應持有什么態(tài)度

票房收入就是的回答。這幾天《功夫熊貓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貓1》曾拿下六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僅中國就拿下了2.6億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貓2》內(nèi)地上映兩天掘金1.2億。

電影局對趙半狄的做法,表示從感情能夠理解。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的人。不敢理解。

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貌似徹底革命的人。徹底否定。

廢物:比喻欣然理解遺產(chǎn)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盤理解。

占有、挑選。就是繼承、學習、模仿。

好萊塢夢工場的美國導演們必須沒有讀過魯迅的這篇《拿來主義》,他們卻深得拿來主義的精髓:尊重、喜愛中國文化,《功夫熊貓》融合了眾多功夫片的技巧,還為阿寶設計了最典型的中國化背景:山水、廟會、面條攤子,他練的是功夫,受傷了去針灸,連阿寶一手端數(shù)碗面條的架勢也像是地道的中國“店小二”。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又善于創(chuàng)新。將中國文化用栩栩如生、豐富變化的動畫效果來呈現(xiàn)出來;阿寶的形象又有美國式的個性、自由、可愛、樂觀、幽默、勵志。

2、中國已經(jīng)是一個經(jīng)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文化大國,遠遠排在美國、英國、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韓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他比中國制造更強大。舉例!

中國制造的8-10億件襯衫才能買一架波音客機,這需要多少中國女工在嘈雜的制衣車間中勞作多長時間又要花去多少中國銷售人員的精力,因為要想美國男人都買四五件襯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明白美國的高科技賺取中國人多少汗水與勞動,但是我們可曾想過美國的電影、文化在中國市場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銀!

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為重要的因素。

因為武力,金錢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動人。(世界各國競相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美國是世界第一大文化產(chǎn)業(yè)強國,文化產(chǎn)業(yè)規(guī)模在其國內(nèi)產(chǎn)業(yè)結(jié)構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則是第一大產(chǎn)業(yè)。日本僅次于美國,其文化產(chǎn)業(yè)的規(guī)模比電子業(yè)和汽車業(yè)還要大,其動畫產(chǎn)業(yè)占世界市場的62%,游戲領域則占世界市場的1/3。)文化上的強大與否將決定一國能否成為真正好處上的世界強國,讀了魯迅的這篇文章,我們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來的文化,要占有、挑選,《功夫熊貓2》來了,咱們能夠勇敢的走進電影院,自信地借鑒外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這就是這天這節(jié)課我們的收獲,也是老師對大家的殷切期許。

高中語文高考教案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進行歸類整理。

2、分析鑒賞荊軻形象。

【教學重點】

1、積累“顧”、“就”、“發(fā)”等文言詞語用法。

2、學習本文在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入課

屏幕展示對聯(lián):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對聯(lián)寫的都是那些歷史人物?

①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而發(fā)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詩酒無雙士

青蓮方苑第一家

③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

前五聯(lián)分別是司馬遷、李白、蒲松齡、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學們請看,

⑥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寫的是歷的那個人物呢?對,是咸陽荊軻墓聯(lián)。今天我們就走進那段塵封的歲月,去感受那步步驚心的往事。(板書課題)

二、識人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要離、專諸、聶政、荊軻)本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改稱荊軻,喜好讀書擊劍,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zhì)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nèi)大亂,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保守秘密而_。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事敗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2年滅燕。

三、解題

《戰(zhàn)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zhàn)國策》的內(nèi)容,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_、勇于斗爭的行為。《戰(zhàn)國策》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jié),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àng)(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夏無且(jū)

2、學生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并理順《荊軻刺秦王》的結(jié)構:

第一部分——開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發(fā)展(3——9段):解脫困境

第三部分——_(10——17段):孤注一擲

第四部分——結(jié)局(最后一段):突圍失敗

3、學生根據(jù)課文下的注解,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詳細內(nèi)容。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為什么失敗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文言知識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使工以藥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于水中。

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_。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請辭決矣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賓,通“儐”,儐相(bīnxiàng),迎賓贊禮的人。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

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倉促,突然。

2、一詞多義

【之】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使工以藥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結(jié)構助詞,“的”/不譯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而】

①連詞,表轉(zhuǎn)折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連詞,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③連詞,表修飾伏尸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連詞,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圖窮而匕首見

⑤連詞,表遞進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以】

①介詞,因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②介詞,用使工以藥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③介詞,按照以次進

④已經(jīng)日以盡矣

⑤連詞,表目的,“來”/不譯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遂拔以擊荊軻

⑥連詞,表修飾箕踞以罵曰

【為】

①動詞,做,整治乃為裝遣荊軻

②介詞,被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③介詞,替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它(們)(的)盡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劍長,操其室

指示代詞,那其人居遠未來

【窮】

①盡,沒有日暮途窮

②走投無路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③盡頭圖窮而匕見

④穿過,走到盡頭復前行,欲窮其林

3、重點實詞:

【顧】

①回頭看,看

②顧念,考慮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卻∕不過,只是

⑤難道

【略】

①疆界

②經(jīng)過

③巡行,巡視

④侵略,奪取

【誠】

①假如,如果

②的確,確實

【發(fā)】

①打開

②出發(fā)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4古今異義現(xiàn)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困難。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今義:年長之人。

將軍豈有意乎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愿意。今義: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

深:古義:刻杜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終已不顧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左右乃曰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wèi)人員。

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秦王購之金千斤古義:指金屬總稱,文中指銅。今義:特指黃金。

5、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進兵北略地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2)函封之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3)前為謝曰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方。

(7)使使以聞大王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8)太子遲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9)發(fā)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

(11)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象簸箕一樣。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作狀語,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詞作狀語,活著。

(14)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動,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聞大王聞:使動,使……聞,稟告

(16)乃朝服,設九賓朝服:名作動,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詞作狀語,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詞“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詞“以”)

欲與(之)俱(往)(省略介詞賓語和謂語)

待吾客與(之)俱(往)(同上)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謂語)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省略介詞賓語)

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設九賓(省略謂語)

見燕使者(于)咸陽宮(省略介詞)

使(之)畢使于前(省略兼語)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詞)

獻(于)秦王(省略介詞)

比(于)諸侯之列(省略介詞)

而(按)秦法……(根據(jù)文意省略)

皆陳(于)殿下(省略介詞)

(3)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4)倒裝句

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介賓短語后置,數(shù)量詞作定語后置)

7、文言固定結(jié)構:

【足下】對對方的敬稱,你/您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有以】有用來……的(辦法)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奈何】怎么辦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

【何如】怎么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乃今】現(xiàn)在,這才乃今得聞教

【頃之】不久頃之未發(fā)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所”+動詞】荊軻有所待意為:有……的人(東西)?!八焙蟪8鷦釉~組成“所”字結(jié)構,作“有”賓語。

【豈……乎】將軍豈有意乎表反問,是否……呢。

【豈……哉】荊卿豈無意哉表反問,難道……嗎。

8、成語典故

(1)切齒拊心:語出本文,又作“切齒腐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2)一去不復返:語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來。后亦稱人或者已成陳跡。唐崔顥《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p>

(3)發(fā)上指冠:語出《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fā)上指冠?!泵l(fā)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發(fā)盡上指冠”暗引此語。

(4)圖窮匕首見:語出本文。比喻事情發(fā)展到了最后,_或本意顯露出來。

(5)無可奈何:語出本文。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6)悲歌擊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三、課堂小結(jié)

四、布置作業(yè)

請同學們思考荊軻刺秦的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三課時

一、析文

1、討論荊軻刺秦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2、請同學們將課文中寫荊軻、秦王及群臣的語句畫出來,比較誰的著墨較少:

荊軻: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荊軻逐秦王--------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被八創(chuàng)。----

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p>

秦王:

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秦王還柱而走------

秦王方還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秦王復擊軻-------

秦王目眩良久。

群臣: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左右既前,斬荊軻。

【結(jié)論】荊軻的著墨不及秦王及群臣多。

3、這種安排是否違背了課題荊軻刺秦的重心呢?

【明確】《戰(zhàn)國策》善于描寫情節(jié)與場面,因此在此前的樊將軍獻頭、荊軻訣別、易水送別等處都寫得詳細,但是在行刺的環(huán)節(jié)突出的不是荊軻如何行刺,而是重在表現(xiàn)秦王的驚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荊軻刺秦王的手段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4、請同學們再看一遍荊軻的動作與語言:

【明確】(因)把——揕——(未至身)逐——(廢)引——提(不中)——倚——罵

5、由此可見,荊軻的劍術不是十分精湛,但是荊軻憑什么能讓秦王目眩良久?

【明確】回顧荊軻在朝堂之上的一系列表現(xiàn)即可找到答案:

“武陽色變震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發(fā)圖,圖窮而匕現(xiàn)----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罵?!?/p>

荊軻的功夫不見得高超,但膽識卻超乎尋常!一個笑寫出了荊軻的鎮(zhèn)定,一個笑寫出了不畏死的大氣,一個罵寫出了荊軻的氣勢!而荊軻的身份只是一個將亡小國的使臣,然而正是這種義無反顧、不為生死的大無畏精神與氣勢震懾了秦殿之上的王與臣!因此,這對于塑造荊軻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6、陶淵明曾在其詩歌《詠荊軻》中寫到“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可見荊軻刺秦的失敗已成千古遺憾,但是否是一次意外呢?有同學說如果秦王袖子的質(zhì)量好一點的話,也許天地將會大不同,與荊軻的劍術無關,你怎樣認為呢?

【明確】我們是否可以在文章的描述中找到這一結(jié)局的暗示呢?

①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我們讀出了等待;

②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我們讀出了懷疑;

③荊軻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我們讀出了必死的信念與意氣用事;

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變徵之聲中——我們讀出了訣別的凄婉與悲涼;

【總結(jié)】以上的描寫,似乎都在暗示荊軻此行的壯舉,必將以悲劇收場的結(jié)局。

7、我們能否從其他描寫中找到相同的暗示呢?

【明確】

①秦武陽,年十二,_,人不敢與忤視?!恋钕?,秦武陽色變震恐——群臣怪之;

②荊軻刺王——王負劍

【總結(jié)】秦武陽如此勇猛之人,但在秦殿之下卻震恐,可見陣勢之大之莊嚴,而群臣的怪之與秦王的負劍上朝,更可以看出秦朝有防范之心與防范之舉,并非沒有戒備之心。

8、在行刺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消失了,是誰?

【明確】秦武陽是一著敗棋。

9、現(xiàn)在看能否找到一點遺憾呢?

【明確】如果秦王的袖子不斷,如果隨行的不是秦武陽而是荊軻所待之客,如果荊軻擲的再準一些,如果荊軻能夠再等一等所待之客-----

10、荊軻刺秦失敗敗在哪里呢?

【明確】意氣!

11、從“將軍豈有意乎?”“荊卿豈無意哉?”樊將軍與荊軻的死是否有相似之處?

【明確】“豈有意乎”是“是否有這個意愿呢”暗示出一種積極的猜測,一種情感的煽動;

“豈無意哉”是“該不會是沒有這個意愿了吧”傳遞出一種消極的懷疑,一種情感的不信任!而兩個人的結(jié)局一個是“遂自刎”的主動,坦然接受;一個是“怒叱、終已不顧”的意氣用事,可見兩個人的行為都與古代俠的氣質(zhì)胸懷相通。但一個是理智占了上風,一個是感情占了上風,成敗可見。

二、探幽

(一)總結(jié)荊軻和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1、荊軻:

首先,荊軻之智:

見樊於期之“私”

行刺之前之“待”

求見蒙嘉之“遺”

秦武陽震恐之“笑”

其次,荊軻之勇:

荊軻:顧笑武陽

勇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而罵

武陽:色變振恐(側(cè)面襯托)

秦王:目眩良久(正面描寫)

【總結(jié)】

荊軻粗獷豪邁,沉著勇敢,不怕犧牲,鎮(zhèn)定自若,從容不迫。行刺秦王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雖經(jīng)千秋萬載仍令人感奮。

2、太子丹:

首先,太子丹之志:欲畢其功于一“刺”來對抗強秦,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

其次,太子丹之私:欲以刺秦來抗亡,欲以刺秦來報不理之仇;

第三,太子丹之急:飄搖之秋欲尋突破困境,逼迫荊軻出發(fā);

第四,太子丹之情:伏尸而哭的不忍與易水送別的訣別。

【總結(jié)】太子丹雖有宏圖大志但是心胸不夠?qū)拸V,雖有治國之心卻乏治國之術,用人上雖然可以重情重義但卻在內(nèi)心里猜忌懷疑,因此這樣的太子丹是無法擔負燕國命運興亡的重任的。

(二)陶淵明《詠荊軻》中說到“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你是否贊同這一說法?為什么?

【明確】從知人的角度,太子丹對荊軻的決心、品質(zhì)、謀略和性情并無充分了解,雙方稱不上“知己”。

表現(xiàn):荊軻要待客而行,太子丹卻疑其悔改;

太子丹責難并用先遣秦武陽進行逼迫,荊軻怒斥太子丹并憤然倉促上路。

實質(zhì):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目光的短淺與心胸的狹隘,他完全不了解荊軻周密思慮力求全勝的大略;

荊軻怒斥太子丹的剛烈與倉促上路的意氣用事。反映了他無法容忍羞辱的自負與不理智。

因此荊軻和太子丹的關系,顯然不是一種君子之交。

(三)、你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介紹古人對荊軻的評價——

非議:蘇軾:“始速禍焉”

鮑彪:“軻不足道”

朱熹:“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肯定:司馬遷:“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為哉”

左思:“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陶潛:“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總結(jié)】

《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由此可見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北師_記研究專家韓兆琦先生認為,荊軻是一個有一定武功,俠肝義膽,有學問且沉穩(wěn)的俠義之士,我們發(fā)現(xiàn)相比于太子丹刺秦王計謀體現(xiàn)的報私恨與報公仇的糾結(jié),荊軻刺秦的壯舉更多的是來自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以及對太子丹的報答之心。因此他的意義在于抗秦,因此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義俠精神。但荊軻抗秦是出于一國小義,秦王統(tǒng)一天下則是從天下進步的大義,因此這既是荊軻的歷史局限,也是時代的局限。

四、課堂小結(jié):見上面總結(jié)

五、布置作業(yè):

六、板書設計

荊軻刺秦王

《戰(zhàn)國策》

荊軻之智、之勇

太子丹之志、之私、之急、之情

刺秦為公、為私、為情、為義


高中語文高考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高中語文《師說》優(yōu)秀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邊城教案教學設計

高中計劃 高中語文教學計劃范文

雪地里的小畫家優(yōu)秀教案設計

課題結(jié)題報告范文多篇

《最后一課》優(yōu)秀教案范文

《蘭亭集序》教案范本多篇

2020高一英語教學反思范文

高考語文古詩詞詩歌鑒賞

高考語文詩歌題目鑒賞

4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