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

| 國渝

初中語文對課外閱讀量要求不高,對文學欣賞水平要求不高,閱讀理解以課本內(nèi)容為主,有時甚至直接就是學過的課文內(nèi)容,而高中永遠不會直接考察課本上的內(nèi)容。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1

一、自讀要求:

(一)了解莊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結(jié)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

(三)熟讀課文,背誦的一段。

二、學習側(cè)重點:

(一)對比手法的運用。

(二)超乎尋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體的特點。

(四)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shù)風格。

(解說)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對比鮮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寓言體文章,因此重點研究學習這些方面,對于了解莊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借鑒、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極有幫助,有利于我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

[自讀程序]

一、在教師簡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礎(chǔ)上,學生獨立地借助工具書及課文注釋通讀全文。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風格。

二、在獨立閱讀的基礎(chǔ)上,分小組對自讀時存在的問題、疑難進行針對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礎(chǔ)上分小組向教師質(zhì)疑,教師針對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予以答疑。

四、強化性自讀檢測。

(解說)對于閱讀課文,教師必須對學生放開手腳,訓練和培養(yǎng)他們的自讀習慣,提高他們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學習的能力。為此,教師可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其合作精神和研究習慣。

[自讀點撥]

一、莊子及其作品

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人。的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對現(xiàn)實不滿,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合作。相傳楚王曾經(jīng)用千金聘禮請他為相,被他拒絕。

莊子的生平事跡流傳下來的不多,我們僅能從《史記》和《莊子》中了解一點零碎的東西。他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础肚f子》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文筆汪洋態(tài)肆,想象奇特豐富,氣勢波瀾壯闊?!肚f子》共33篇、內(nèi)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shù)界認為是他人偽作?!肚f子》善于虛構(gòu),十有_是寓言作品。莊子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變化,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人勝。魯迅先生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莊子與魯迅》)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莊子的思想

莊子哲學是生命哲學。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huán)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終極意義。那些從某種意識形態(tài)立場出發(fā)的批評家們必然缺乏與他對話的基礎(chǔ),更沒有無端攻擊他的權(quán)利。

人活著,這是第一個無可懷疑的存在論意義上的基本事實,沒有比它更優(yōu)先的。

人活著,是為了追求一個更幸福的生活,更歡樂的人生,這是目的,沒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這樣一個事實為起點,以這樣一個目的為旨歸,莊子問:人,尤其是被拋在滔滔亂世中、作為個體的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創(chuàng)造生命。

上一章講天道觀,天道作為大宗師,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綱領(lǐng)。以下幾章皆由此延展開拓出去,反過來又深化了這一主旨。

莊子說有,但首先要認清人生的苦難和苦難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釀成的,還是要先嘗一口。

這是個亂世。養(yǎng)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養(yǎng)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過,悲夫!世之人以為養(yǎng)形足以存生,而養(yǎng)形果不足以存生,則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莊子說,百年大木,被割開做成犧尊,加以青黃之色的文飾,而不用的部分被棄于溝中,犧尊與棄木相比,美丑雖有差別,但從喪失本性來說是一樣的。夏桀、盜跖與曾參、史魚相比,行為的好壞是有差別的,然而從喪失本性來說都是一樣的。(《天地》)

但這并不是說,善惡本身沒有差別,而是說,相對于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來說,這種對立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認為道家鼓吹無惡不作與居仁行義一樣自然,一樣合理,其實是莫大的誤解。

莊子接著說,喪失本性的表現(xiàn)有五種:一是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是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是五臭熏鼻,激擾嗅覺;四是五味濁口,敗壞味覺;五是好惡迷亂人心,使性情浮動。這五者,都是生命的禍害。(《天地》)

那么,是不是五味濁口人就不該吃飯?五色亂目人就該做睜眼睛?五聲亂耳就該掩耳盜鈴?當然不是。五色未必亂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當然心神搖蕩,追逐美色去了。好惡未必亂心,但有好惡就必然有某種立場和先入之見,如果固執(zhí)地堅守這種立場和由此而來的善惡正邪分別,那么要是它們不合天道的話,則必然帶來惡果。

所以莊子批評主張縱欲的楊朱和主張禁欲的墨子,認為他們只是在_數(shù)量的增減上做文章,卻沒有考慮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沒有考慮到還有實質(zhì)上的變化,即不追逐_而又不扼殺_的無無境界。換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識和合乎天道的本心,_是不可能困擾人生的。因此,所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的名言,其實是把人_為對立的兩個方面,永遠解決不了人生問題。莊子諷刺道,那些人好惡聲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飾拘束著身體,柵欄塞住了內(nèi)心,繩索捆住了身體,眼看著在繩捆索縛中還自鳴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話,那么被反手縛綁的罪人、囚在獸欄中的虎豹,豈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  莊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派頭。他知道對于天道,無論誰都應該敬畏,都不該太狂妄太自負,都不該固執(zhí)于成見,師成心而自用,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否則,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華之辭遮蔽了,儒家與墨家的爭論就屬此類,更何況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離不開應酬交際,勞弊精神于淺陋瑣事,卻想普渡眾生,引導萬物,以達到太一形虛的境界。像這樣,只是為宇宙形像所迷惑,勞累身體而無法認識太初之境?!蘸?你們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么會知道大寧的境界呢?(《列御寇》)

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樂、天樂也是可以獲得的,這就看你懷著一顆什么樣的心靈。

三、關(guān)于《逍遙游》

《逍遙游》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內(nèi)篇》之首。逍遙游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_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xiàn)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全文若即若離,疏而難分。為分析方便,權(quán)且分為三段。第一段從篇首至圣人無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作順序,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著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并不得逍遙游,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自不必說,就是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于風,算不上逍遙游。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游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后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guī)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游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游。什么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境界,除了莊子又有誰創(chuàng)造得出呢?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姑射山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的美麗形象,將那種境界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

把自己的縹緲幻想寫得這樣實在,這樣美妙,除了莊子,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了。莊子隨心所欲地想像出這些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gòu)思匠心的必然體現(xiàn)。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

大鵬必須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難想見;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名還有什么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為、無己,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去作逍遙游!

其次是熾烈而隱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莊子耽溺于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

莊子醉心于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里,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天下》)的背后有深深的苦悶,虛幻的無何有之鄉(xiāng)產(chǎn)生于對人間世的絕望,他追求著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把那個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美麗絕倫,其中不正燃燒著他那熾烈的、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嗎?還有,他雖然提出應該無己,物我不分,卻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可見這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臟。這里還有必要提到大鵬這個形象。盡管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但是卻義正辭嚴地駁斥了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diào)指出有小大之辯,并且三次用濃墨重彩,不避重復地描繪了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么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向往著逍遙卻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里,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比較想像:一只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xiāng)……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么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xiàn)的正是作者這種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四、簡論《莊子》寓言的藝術(shù)特色

善用寓言,這是《莊子》一書很重要的藝術(shù)特點。莊子在其《寓言》篇中自敘其著述特點時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馬遷在《史記.老莊

申韓列傳》中亦指出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全書大小寓言共計二百多個,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長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個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來傳達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個中國文學也是罕見的。

《莊子》的寓言又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韓非子等人亦可謂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間傳說故事來加強自己的論辯,韓非多利用歷史傳說與典故以佐證自己的說理。而《莊子》的寓言卻大多皆空語無事實(司馬遷語),為莊子本人所虛構(gòu)而成,正如劉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于其人??梢哉f,莊子是第一個自覺地運用虛構(gòu)手法的作家。

《莊子》寓言的獨特性,還在于它的多義性。莊子在創(chuàng)造了如此大量、豐富多彩、變化多姿的藝術(shù)形式棗寓言之時,其寓意卻是比較隱蔽、模糊的。他在講故事時,并沒有明白、精確地點明他要說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異的形象思維,通過故事自然流露出來。這樣,其寓言的寓意就變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點。一個寓言,需要讀者再三體味,才能領(lǐng)悟其深層含義;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讀之會有不同的理解。這種含蓄的暗示手法的運用,正與莊子道之玄虛空靈的精神實質(zhì)相吻合。這種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無窮的萬象,不盡的意蘊,讓人能夠捕捉一二卻也難以全部領(lǐng)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內(nèi)涵的豐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說,莊子在創(chuàng)造這些寓言時,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一種直覺的形象思維,因而也要靠讀者的智慧加上靈悟的直覺才能通徹明察。所以單憑直接的、明白的邏輯理性,是無法全部理解體會到那種神和道的境界。正因為如此,歷來對莊子寓言的解釋,眾說紛紜。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赤壁賦》一文屬文賦,文質(zhì)兼美,音韻和諧,乃蘇軾之傳世名篇。盡管文章抒發(fā)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奧,但文章在誦讀、鑒賞、審美等各方面,均可視作古代散文的經(jīng)典。同時,體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體會作者豁達的胸襟,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乃至綜合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chǔ)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同時,由于前面已經(jīng)學習過《阿房宮賦》,對賦體文章的特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強調(diào)文言基礎(chǔ)知識的內(nèi)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所以要在這些方面加以強化。

三﹑設(shè)計思想:

文言文的學習要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文言文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加深對作者情感的體悟。文言文教學要重視文言字詞的積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體驗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與之產(chǎn)生共鳴。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這篇賦文質(zhì)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蘊含著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結(jié)合文本深入探討,以競賽﹑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jié)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lǐng)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五、學習難點和重點:

重點1.品味、鑒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背誦課文

難點 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xiàn)的曠達的情懷。

六、教學方法:講解法、誦讀法、討論法

七、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八、課時安排:三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shè)計: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一位古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蘇東坡傳·序》(投影展示)

這里描述的是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就是蘇軾,一個曾自嘲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黃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學上“成熟”了。在這里,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簡介及創(chuàng)作背景:

文“三蘇”“八大家”“歐蘇”,詩“蘇黃”,詞“蘇辛”,書“宋四家”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這段時間蘇軾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赌钆珛沙啾趹压拧?,前后《赤壁賦》。

三、回顧“賦”的文體知識。(隨機請學生回答相關(guān)問題)

關(guān)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檢查預習效果:(各組間比賽,男女生比賽,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⑴按課本段落,要求四個自然組的學生分別齊聲朗讀課文,看哪個小組讀音準,情感變化把握得好。

(聽朗讀示范錄音,正字音,指導學生注意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快慢﹑情感變化)

⑵檢查男生對文言字詞句知識的把握。

(通假字﹑多義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文言句式)

⑶檢查女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明確各段內(nèi)容,概括各段段意:(按《優(yōu)化》提示,可將課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確:

第一段,寫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五、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設(shè)置:配樂,展示蘇子泛赤壁的畫面;學生朗讀課文。

(說明:文章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幅優(yōu)美的秋江夜游圖。將學生的思維帶進泛舟游赤壁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寫景為主,請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并朗讀。

寫景的三組對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組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請一個學生描述。

⑷這樣的美景使泛舟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朗讀出來)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樂)

⑸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子法和想象畫面法背誦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學生在誦讀中加深體驗)

六、板書設(shè)計

赤 壁 賦

蘇 軾

景(樂—山水之樂)——情(悲)——理(樂—達觀之樂)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即景而議 由情入理

七、作業(yè)設(shè)計

背誦全文,感受作者情感

八、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3

【教學目標與要求】

1、學習本文用事實作根據(jù)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了解議論文中議論和記敘的關(guān)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

4、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預習】

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背景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的文學家。年少時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參與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權(quán)貴嫉妒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后轉(zhuǎn)為梁懷王太傅。終因懷才不遇,年僅33歲就抑郁而死,司馬遷寫《屈原賈生列傳》。

背景:

1、戰(zhàn)國末期與社會歷史概況:

戰(zhàn)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先后進行改革。魏,李悝的變法;楚,吳起的變法;韓,申不害的變法;秦,商鞅變法。

秦過逐漸強大,于前221年滅齊,統(tǒng)一天下。施用嚴刑苛法,橫征暴斂,大興土木,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2、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況:

西漢初年,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楚漢戰(zhàn)爭500多年的戰(zhàn)爭,社會經(jīng)濟受到極大的破壞。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而主張實行“仁政”的,給百姓以休養(yǎng)的機會,以求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

二、破題

“過秦”即言秦之過,是指責秦的過失的一篇政論文。

三、分析課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寫秦孝公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國策及秦開始強盛。

對內(nèi):商鞅變法,發(fā)展生產(chǎn),擴充軍備。

對外:實行“連橫”,各個擊破。

第二段:寫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業(yè)。

第一層:寫三代秦君的功業(yè)。

第二層:寫列國合力對付秦國。

第三層:九國兵敗,臣服于秦。運用對比,反寸秦國的強大。

第四層:一筆帶過孝文王和莊襄王,過度到下文。

小結(jié)。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3、4、5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

1、請同學朗讀第三段:

第三段: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即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第一層:寫秦始皇的“攻勢”。

詳細鋪敘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并正面鋪敘中現(xiàn)出_的“魔影”,為下文的“仁義不施”埋下伏筆。

第二層:寫秦始皇的“守勢”。

實行愚民政策,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運用排比和夸張手法,展秦盛極一時的氣勢,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滅亡。

第四段:寫陳勝起義的情況和秦的結(jié)果。

極力詳述陳涉出身低微,起義倉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鈍--平凡之極。

“然”字一轉(zhuǎn),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視,正因為人們恨秦,故仁義不施而使整個天下都是秦的敵人,終使秦王朝的守勢狼狽不堪,為主題的昭彰作了鋪墊。

第五段: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得出結(jié)論。

第一層:指出秦的天下并沒有縮小(呼應開頭)。

第二層:將陳涉的實力和九國對比,呼應3、4段,設(shè)問導出結(jié)論,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張,即:提倡仁政,反對_。

第三層:將陳涉與秦國實力對比,得出結(jié)論“仁義之不施……”。

三、歸納

1、對比手法的運用:

⑴秦國與九國實力的對比;

⑵秦國與秦朝的實力的對比;

⑶陳涉與九國的實力的對比;

⑷陳涉與秦朝的實力的對比。

2、本文是史論,敘多于議,形象議論法。

3、語言生動形象:

⑴華麗的詞藻;

⑵鋪排的氣勢;

⑶排比的運用。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本課《課課練》。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guān)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觀點。了解雜文的文體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潛力目標

1、揣摩課文中運用比喻、諷刺、反語的表達效果,學會根據(jù)語境辨析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chǎn),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2、聯(lián)系實際,深入理解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好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詞語表面,分析其深刻內(nèi)涵。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歷史背景,揣摩語言的感情色彩。

2、準確理解文中的概念(閉關(guān)主義、送去主義、拋來、拋給、送來、送去、拿來、孱頭、昏蛋、廢物、拿來主義等),明確比喻說理的特點。

教學方法

1、問題式教學法。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設(shè)計幾個富有啟發(fā)性的關(guān)鍵問題,如“作者在論述‘拿來主義’之前是怎樣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zhì)及其后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樣揭示‘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和具體涵義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觀點,‘拿來主義’者對文化遺產(chǎn)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拿來’的條件是什么”等,交給學生討論、交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讓學生充分體會本文思維的條理性。

2、概念比較法??膳c問題式教學法結(jié)合起來,透過概念間的比較,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以學生自行探究研討為主,力求從課文資料出發(fā)向縱橫拓展,力求從學習理解向遷移運用轉(zhuǎn)化,從而到達擴大思維含量,提高思維層次,增強學習潛力,完善學習素養(yǎng)的目標。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資料,初步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銳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師生共同研習1~7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拿來主義”這一主張的。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shè)計

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彼哪瑱C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chǎn)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必須能夠有助于新事物的發(fā)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么,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從《拿來主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文題)

二、題解

文體及寫作背景簡介。

雜文是一種文藝性政論文。魯迅曾說,雜文這種文體,“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于是成了‘雜’。”(《且介亭雜文·序》)這是有關(guān)雜文特點的一種廣義說法。我們此刻所說的雜文,主要是指“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那種精辟犀利,帶有濃烈的文藝色彩的議論文章。它的形式靈活多樣,無論是雜感、短評、隨筆、編后、序跋、札記等,只要富有濃厚的文學性和銳利的議論鋒芒,都能夠稱為一篇好雜文。

本文是魯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寫的一篇雜文,最初發(fā)表在該年6月7日的《中華日報》副刊上,署名霍沖,后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自從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來,反動統(tǒng)治者,尤其是國民黨_在各個方面奉行賣國政策。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_實行反革命的文化“圍剿”,使各種錯誤思潮也隨之泛濫,封建的遺老遺少們叫嚷復古主義,賣國求榮的“全盤西化”論喧囂一時。左翼文化隊伍中對要不要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問題也思想混亂,頗多分歧。應對如此背景,魯迅先生寫下了這篇雜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文章所闡明的基本觀點,在這天仍然有很強的現(xiàn)實指導好處。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放錄音

要求學生認真聽,準確認讀。

教師抽查字詞掌握狀況,投影顯示:

下列加粗字音、形全對的一組是(

選一學生回答,明確:D項(A。孱càn,詡xǔ;B。“免”為“冕”,“灸”為“炙”;C?!氨住睘椤磅俊?,嗇sè,玄xuán)

2、提問:“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的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

明確:第2段點到“拿來”后,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才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3、提問: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么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guān)系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為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四、誦讀鑒賞1~7段

1、誦讀鑒賞1~3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論述“拿來主義”之前是怎樣揭露和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zhì)及其嚴重后果的為什么要這樣論述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選二名學生回答。

明確:文章開頭說:“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guān)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薄伴]關(guān)主義”是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閉關(guān)鎖國”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與世隔絕,孤陋寡聞,使古老的中國處于腐敗、落后、愚昧的境地?!白詮慕o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和“又碰了一串釘子”是比喻,前者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者指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簽訂的一系列喪權(quán)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暗酱丝獭薄獓顸h黑暗腐朽的反動統(tǒng)治時期,閉關(guān)自守的“關(guān)”早就沒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閉關(guān)主義”轉(zhuǎn)為賣國投降的“送去主義”。

作者勾畫出這一演變過程之后,筆鋒一轉(zhuǎn),緊緊抓住《大晚報》的三條新聞,對“送去主義”的表現(xiàn)和實質(zhì)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一是古董展覽;二是繪畫展覽;三是梅博士出國,作者敏銳地意識到,象征主義這種頹廢的文藝流派,已在蘇聯(lián)沒落,那種認為中國畫和戲劇切合象征主義的論調(diào)純屬一派胡言。作者用辛辣犀利的諷刺,點明“送去主義”的實質(zhì)但是是賣國主義罷了,“活人代替古董”,欲演欲烈,至此,“送去主義”的反動本質(zhì)被揭露無遺。(加粗字板書)

教師點撥:“閉關(guān)主義”到“送去主義”是中國反動政府的一個180°大轉(zhuǎn)彎,由夜郎自大變?yōu)樽暂p自賤,由盲目排外變?yōu)槊つ砍绨荨?/p>

三條新聞能夠看做“送去主義”在文藝界的實例。

作者把中國的“送去主義”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類比,說明“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義”和尼采的狂妄自詡是一樣可笑的,說明奉行“送去主義”將貽誤子孫,使國家衰敗。

(3)提問:對“送去主義”的批判,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請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結(jié)合語境聯(lián)系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選四名學生回答。

明確: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在詼諧調(diào)侃之中,暗示反動_借展覽之名,行盜賣之實。

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fā)揚國光”?!芭酢薄皰臁北硎竟Ь础⑶f重,張揚的字眼與“幾張”微小的數(shù)目構(gòu)成強烈反差,極盡奚落、諷刺意味。“大師”“發(fā)揚國光”用兩個表示否定的引號,構(gòu)成反語,“發(fā)揚國光”實為“送去”,即媚外求榮。

活人代替了古董,這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斑M步”,反語,實為“倒退”。

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氣度寬宏,毫不計較。反動政府實際并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那里運用反語,蔑視、嘲諷之意顯而易見。

方法點撥: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能夠集中在兩點上。那里我們看出作者把要否定的現(xiàn)象漫畫化,以示其滑稽,忍俊不禁之余,感受作者辛辣的筆觸,感悟其戰(zhàn)斗精神。(板書加粗字)

(4)群眾朗讀1~3段。

2、誦讀鑒賞4~7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的

明確:作者首先分析了“拋來”“拋給”“送來”的區(qū)別,然后再次點題,并把吸收文化遺產(chǎn)的主張稱為“拿來主義”。之后指出,諸如英國的鴉片、法國的廢槍炮等等,實際不是拿來的,而是被送來的。如果只看到這些害人的東西,就會得恐外癥,這種恐懼心理會造成對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至此,作者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边@就是“拿來主義”的基本涵義。

(3)提問:文中提到的“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基本涵義是什么,試結(jié)合語境仔細揣摩。

明確: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送人,一般不懷有不良的動機。表面上好像還維持著國際交往的樣貌。

拋給——是磕頭求賞之后的賞賜,是有目的的給予,非理解不可。

送來——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

拿來——是從理解者的角度講,是主動地挑選自己需要的有用的東西?!斑\用腦髓”就是動腦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識別精華與糟粕;“自己來拿”就是獨立自主地選取,不依靠別人。這三個短語的次序是不可顛倒的。(加粗字板書)

(4)群眾朗讀4~7段。

五、師生共同小結(jié)

文章首先批判了送去主義的實質(zhì)及其危害,然后辨析了“拋來”“拋給”“送來”與“拿來”的本質(zhì)區(qū)別,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拿來主義”。請同學們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思路的條理,感受語言的諷刺意味。

六、學生朗讀課文,深刻領(lǐng)會文意

七、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聯(lián)系背景,深刻理解魯迅提出“拿來主義”的好處。

2、完成思考練習第一題的2、3、4小題及第二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在熟讀課文、理清思路的基礎(chǔ)上,理解作者關(guān)于繼承文化遺產(chǎn)問題的精辟論述。

[教學過程]

一、誦讀鑒賞第8、9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來主義”的具體涵義的

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遺產(chǎn)比喻成某窮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對宅子處理的不同態(tài)度來形象說明什么是“拿來主義”。作者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這是批判繼承的先決條件和必備的態(tài)度。然后剖析三種錯誤態(tài)度:“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作者在否定了這三種錯誤態(tài)度之后,再從正面論述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正確態(tài)度,即占有、挑選。(加粗字板書)

3、結(jié)合語境,揣摩“孱頭”“昏蛋”“廢物”的含義。

明確:“孱頭”指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盤否定的人;“廢物”指崇洋媚外、全盤理解的人。(加粗字板書)

方法點撥:上一節(jié)課我們談到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談到“把要否定的現(xiàn)象漫畫化,示其滑稽”。那里,作者把準備批判的觀點形象化,然后著重刻畫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無情的否定,沒有生硬的說教,讀來生動形象,卻又力透紙背。在我們的寫作中應學習運用這兩種方法,以取得較好的諷刺效果。(加粗字板書)

4、比喻說理使論述具體形象,讀來意興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認同,試結(jié)合第9段分析“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確:“魚翅”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對于精華部分,就應理解;“鴉片”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精華與糟粕互見,須批判吸收的部分;“煙槍煙燈”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完全沒有價值,但可適當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糟粕”,應果斷拋棄。(加粗字板書)

方法點撥:作者運用比喻說理,把抽象的關(guān)于如何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理論問題轉(zhuǎn)化為一個簡單的經(jīng)驗性問題。對本文的學習,有助于我們的議論文寫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說教,力求具體生動形象,達“潤物細無聲”之效。

5、學生自由朗讀8~9段,體會比喻說理的妙處。

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10段

1、群眾朗讀第10段。

2、多媒體顯示:

閱讀本段,完成下列題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guān)系。

(2)“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zhì)是什么

(3)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薄澳脕怼钡哪康氖菫榱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兩字)

(4)請用一句話概括段意。

3、選四名學生回答。

明確:

(1)使用——(魚翅)吃掉,(鴉片)供治病;存放——(鴉片)送到藥房去,(煙具)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滅——(煙具)大能夠毀掉,(姨太太)請她們各自走散。

(2)“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3)創(chuàng)新

(4)“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學生群眾朗讀最后三段,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四、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近七十個年頭了,這天,重讀先生的文章,猶在耳邊回響。應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shù)勢在必行,我們就應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來”務(wù)必愛國。沒有愛國心,只能當亡國奴,只能實行送去主義,是沒有膽量“拿來”的。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拿來”務(wù)必有用,要有選取地拿,不要抱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偏見。

最后,“拿來”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新。

五、探究性思維訓練

1、以“拿來主義”審視已學的中國古代文學或外國文學作品,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占有、挑選”原則。

2、以魯迅先生的思想發(fā)展變化為依據(jù),說說他對“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是如何實踐的。

3、以“拿來主義”審視我國的改革開放,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三原則。

4、“送去”就是“媚外求榮”嗎

5、在新的發(fā)展機遇面前,我們?nèi)绾慰创八腿ァ迸c“拿來”

請同學們?nèi)芜x二題與同桌討論交流。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指導學生深層探究。

材料1……這些采取(舊形式的采取),并非斷片的古董的雜陳,務(wù)必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贅說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yǎng)及發(fā)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舊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jié)果是新形式的出現(xiàn),也就是變革。而且,這工作是決不如旁觀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

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以前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但現(xiàn)存的新的木刻,卻和這歷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chuàng)作木刻的影響的。

別的出版者,一方面還正在紹介歐美的新作,一方面則在復印中國的古刻,這也都是中國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國的良規(guī),加以發(fā)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chǎn),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如果作者都不斷的奮發(fā),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會明白上文所說,實在不僅僅是一種奢望的了。

(《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

材料2“五四”以后,魯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進展,他雖未斬斷與尼采思想上的聯(lián)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別于前一階段。

為配合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時代需要,魯迅強調(diào)了尼采徹底破壞舊傳統(tǒng)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爾斯泰一齊稱為“近來偶像破壞的大人物”,贊揚他們“不單是破壞,而且是掃除,是大呼猛進,將礙手礙腳的舊軌道不論整條或碎片一掃而空?!彼麍孕拧芭f象愈被摧破,人類便愈進步”。他提倡樹立尼采那樣不怕孤立的精神。

魯迅在這一時期對尼采的批判態(tài)度也是很鮮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覺到尼采的超人“太覺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階段所理解的尼采的“置眾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魯迅和尼采的徹底決裂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來主義》中寫道:“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次年,他進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學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發(fā)狂和死,另一條是收縮為虛無主義者。

早期魯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義和唯意志論為理想,希圖改造國民精神以挽救祖國的命運?!拔逅摹睍r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學說作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勵人們不怕犧牲改革舊弊。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批判了尼采脫離現(xiàn)實、脫離人們的思想觀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象精到而深邃的觀察。魯迅正是把尼采學說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來充實和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材料3據(jù)柯文輝的《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傳》、吳作人等的《徐悲鴻》、梅紹武的《我的父親梅蘭芳》等人物傳記及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文史資料介紹:1934年劉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廣場普魯士美術(shù)館舉辦中國畫展極其成功,大長民族志氣,“獲得無上光榮與極大成功”;1933年,徐悲鴻在西歐舉辦中國畫展,震動了西歐各國藝壇,破除了西方人輕視中國文化藝術(shù)的偏見,在世界藝壇上弘揚了祖國的繪畫藝術(shù);1935年,梅蘭芳應邀訪蘇演出,這次演出促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中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愛國之舉。

仔細揣摩課文第一段文字,語含諷刺,帶有貶義,應從兩方面理解:第一,這是魯迅先生的偏見,魯迅是偉大的,他有許多真知灼見,但并不等于他對任何人任何事的評價總是客觀的,全面的;第二,不應脫離魯迅雜文語言的特點生硬地理解,為了加強諷刺力度,雜文語言是能夠帶有主觀色彩的。

所以,我們對《拿來主義》,同樣要“運用腦髓”“自己來拿”。

材料4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jié)”,我們“拿來”了十五個國家的十八個城市的電視節(jié)目。人家的藝術(shù),我們能夠觀摩、思索、借鑒,既開闊了觀眾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們的電視藝術(shù),可謂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這是“拿來”。此外,還有“送去”。據(jù)了解,明年,本市將在漢堡舉辦“上海電影周”,在澳大利亞舉辦“上海兒童電影周”,上海雜技團,舞劇《大禹》將赴歐、美、加、日等國演出等等,真是進進出出,熱鬧非凡。

“拿來”和“送去”,這便構(gòu)成了中外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會使我們文化更充實,更成熟。切勿一提“開放”,就擔心人家那兒的“蒼蠅”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鑒,我們就可大膽地“拿來”,也可大膽地“送去”。

材料5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是個很有特色的國家。從蒙昧的遠古起,幾乎是從一有文化起,中國文化中就有外來的成分?!坝腥菽舜蟆?,中國人民是最“有容”的,我們肯于和善于吸收外來的好東西,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zhì)的,所以才能創(chuàng)造出這樣光輝燦爛的文化。魯迅先生提倡“拿來主義”,正表示了這種精神。

但是,中國不但能“拿來”,我們也能“送去”。歷我們不明白有多少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送到外國去,送給世界人民。從全世界范圍內(nèi)歷史和現(xiàn)狀看,人類禮貌之所以能發(fā)展到這天這樣輝煌的程度,中國人民與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國家自從產(chǎn)業(yè)革命以后,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世界上其余的國家都爭先恐后地向西方學習,中國也不例外。這天,中國人民對西方的了解遠遠超過西方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在此狀況下,我們認為,既然西方不肯來拿,我們只好送去了。這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wù),我們務(wù)必認真完成。我們務(wù)必把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送給世界各國人民,使全世界共此涼熱。

(選自季羨林《東學西漸叢書》)

六、布置作業(yè)

1、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方法說理,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征。請編出能夠闡述“拙劣的模仿會導致喪失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莊子《邯鄲學步》伊索寓言《鷂子和天鵝》成語故事《東施效顰》

2、運用“農(nóng)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運用擴散思維進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農(nóng)夫的愚昧、蛇的狠毒。農(nóng)夫把愛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揚“愛”的旋律。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職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允許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5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了解課文背景,借助工具書,對照注釋,初讀課文&141;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性格

2、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知課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

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tài)描寫,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與態(tài)度:

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重點難點:

1、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對話、動作、神態(tài)的角度入手

2、難點: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教學方法: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3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多種方式誦讀課文

2.鑒賞評價荊軻這一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質(zhì)

3.辨證看待荊軻這一形象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辨證看待荊軻這一形象

教學方法: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一般在學習文言文按照哪幾步進行?【板書】

朗讀讀準

點讀讀懂(圈點重要詞語,解決掉)

美讀讀出個性

析讀讀出深度(品味鑒賞)

(1)朗讀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àng)(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無且(jū)

(2)點讀

①秦王必說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表轉(zhuǎn)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_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3)美讀

2、前面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三步,首先我們找同學翻譯幾個句子,看同學們掌握的如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可以解燕國之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重點講解古今異義的詞在翻譯時的重要性

3、很好,這節(jié)課我們來進行文言文學習的第四步【析讀】

今天我們的探討的話題是《荊軻,他是一位英雄嗎?》

我們或許會說這不是很簡單的問題嗎?可是還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觀點好,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得一步一步的來

二、分析荊軻的形象和描寫手法

問:首先,我們還得回到課文,從課文中看荊軻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現(xiàn)力的句子

1、引導學生說,再歸納,如

“荊丹會談”一節(jié):荊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城府深

“荊軻叱丹”一節(jié):荊軻剛烈

荊軻_蒙嘉,得見秦王,深思熟慮,計劃周密

咸陽宮中,“秦武陽色變振恐”,更加襯出“荊軻顧笑武陽”的從容鎮(zhèn)定,機智靈活,隨機應變

“圖窮而匕首見”以后,極力鋪寫秦王的如:“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秦王環(huán)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動出擊的荊軻,卻是把袖持刃,逐趕秦王左股被斬斷,“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創(chuàng)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最后壯烈犧牲,無比英勇

還有與太子丹的比較,與秦武陽的比較還有獻圖時表現(xiàn)出來的機智

荊軻的性格,是在情節(jié)發(fā)展的矛盾和沖突中逐漸展現(xiàn)出來的取樊于期頭,觸動樊的怨憤,可見荊軻的“深沉”;易水告別,送行者的高歌,可見荊軻的“激昂慷慨”;咸陽宮中,秦王的惶恐狼狽,更襯出荊軻的“英勇壯烈”

再如重點段落品讀:

樊荊會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荊軻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樊呢?

(參考:荊軻:講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誠感人,深謀遠慮,善于辭令樊於期:不失為一個英雄,深明大義,義勇剛烈)

在這個畫面中,作者主要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對話

請同學們說說看,荊軻是如何勸說樊,讓他慷慨獻身?

(參考:三個問句,層層深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荊軻三問樊於期,首先從秦王的刻毒殘忍說起,動之以情,進行初步試探;進而從解患報仇方面曉之以義,引而不發(fā),進一步觀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曉的情況下,他才和盤托出行刺打算,征詢意愿)

易水訣別:看出荊軻是什么樣的形象?(荊軻:為國為民從容赴死、視死如歸、大義凜然)讀本段

“易水送別”從哪些方面突出荊軻的形象的?

(參考:用音樂和景物描寫以及進行渲染悲涼的氣氛,從而表現(xiàn)人物的)

秦廷行刺:看出了荊軻什么樣的形象?

(參考:荊軻:有勇有謀,臨危不亂,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秦王:極盡丑態(tài),外強中干,窘迫惶恐,狼狽不堪)

在這個畫面中,作者通過什么來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動作的描寫)

荊軻“取—奉—發(fā)—把—持—揕—逐—提”,主動進攻未遂仍進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驚—引—起—拔—走—擊”,由驚慌失措轉(zhuǎn)為有效反擊,動作描寫層次分明

2、總結(jié)荊軻的形象:有智有勇有義

三、如何看待荊軻這一形象?(荊軻是英雄嗎?)

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贊美著荊軻“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俠骨香”這些無不讓千載之下的我們?yōu)橹畡尤?,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西漢漢賦四大家的揚雄,《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宋代理學家朱熹,他們認為荊軻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荊軻是英雄嗎?

(一)讓學生各抒己見

(二)其實我們判定荊軻是不是英雄可以這樣進行:

1、他愛國嗎?這是首先判定的標準結(jié)果不知道,到死都是個謎,所以不是愛國英雄那么能不能是其他英雄呢?

2、有一部電影或許倒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張藝謀的《英雄》他告訴我們,英雄可以不止一個

3、他的行為符合當時的社會潮流嗎?符合,六國皆欲殺秦

那么這樣,智勇義結(jié)合的荊軻我們稱呼他什么?俠義英雄(秦王:時勢英雄)

附板書:

荊軻?英雄?描寫手法

智謀、深沉語言描寫

動作描寫

悲壯神態(tài)描寫

環(huán)境描寫

有勇有謀對比襯托

俠義英雄:智、勇、義

四、總結(jié):

上面我們了解了荊軻這個鮮明的形象,那么這個鮮明的形象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描寫在我們寫人記事類文章中經(jīng)常要用,希望同學們注意學習這些描寫手法,我們也將在后面的學習中單獨訓練

五、作業(yè):

寫一段文字,鑒賞易水訣別或秦廷行刺畫面300字左右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高中語文邊城教案教學設(shè)計

關(guān)于高中語文《師說》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

高中計劃 高中語文教學計劃范文

高中語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及翻譯

高中三年語文必背古詩詞

小學語文《鳥的天堂》的教案

高中語文老師工作總結(jié)范文5篇

47039